美文网首页
情动于衷,方能发乎于外

情动于衷,方能发乎于外

作者: 幽兰香 | 来源:发表于2022-03-17 18:03 被阅读0次

苏试有诗曰: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在世,离合聚散,甚至生离死别本是常事。可是,逝者已矣,却会给生者留下无尽的衰思和悲痛。

这种哀思和悲痛绵绵于年之后。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韩退之的“绝唱”之文中触摸得到。

此文就是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义,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句句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明代茅坤更是把《祭十二郎文》称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当然,这些说法未尝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韩愈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这样一篇至情之文,只有动情地去反复诵读,才能感受到韩愈字字泣血的痛悔真情。

今天上课学生的反应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我们原定找一个配乐朗读让学生去听,先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感染。可惜第一节课学生听的毫无感觉,有的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还有的学生当听到“呜呼哀哉”时会发笑,这实在是让人郁闷。

这篇文章的文字比较浅显,内容也好理解,学生听得睡觉、发笑,只能说明学生对文章提前没有预习,对文章的大意也不理解,又不了解背景,所以没什么感悟。再加上学生岁数不大,大概也没有经历过什么生离死别之事,对这种感情体会不深刻。无法感同身受。不过,阅历不丰富,不是自己亲身经历,很难做到感同身受。

这是前面上课老师的反馈,我吸取经验教训,在课前先导入、铺垫,简单介绍内容。并说了我读此文的感受,我每次放声去朗读,都会禁不住悲从中来,泣不成声。我的感悟深刻,而且懂得朗读技巧,会用不同的声音技巧去表达悲情。听到我会读哭,学生一下来了兴趣。

学生一致要求不听名家朗读,就听我的范读。我常常会给学生范读课文,每每学生总是掌声雷动,尤其是艺术班的学生,情商高,他们总听的很投入。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文中表达了作者和十二郎的生离之情,死别之情和祭告之意。情感层层推进,越来越悲。尤其是写到突闻噩耗,韩愈怎么也不能相信是真的。他推测信息是假的,不相信“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不相信十二郎“纯明宜业家者,而不克蒙其泽矣”,不相信我哥哥品德美好而要让他的儿子如此短命吗?不相信十二郎纯洁聪明而不应该承受先人的恩泽吗?年少的强壮的怎么就死了,我这年长的衰弱的反而活着,这实在没道理啊?这是做梦吧?

但不相信,说是做梦吧,朋友的书信、仆人的丧报就在身边,看来信息就是真的了。他不仅埋怨起神明、命运来,天理、神明实在难以推测啊!这时怎能不哀?

还有十二郎去世连个确切的时间都不知道,作者在推测十二郎去世的时间为什么不准确时,又是怎样的锥心刺骨之痛!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你生病了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了我又不知道日子,这对相依为命的叔侄来说,还有比这更让人哀痛的事吗?

读到这些内容,我觉得纵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潸然泪下吧?

朗读要感染人,给朗读者情绪的灵感,就要配合适的音乐。我选择了《哀郢》这首埙曲,埙这种独特的乐器,它演奏的曲调本就以哀伤悲壮为主调,配这篇哀伤的祭文,实在很契合。

在我范读的过程中,配着低沉哀伤的乐曲,我们师生都很投入,果然读到那两处,我已经泪流满面,声调也沙哑哽咽,真的泣不成声,教室里也传来抽泣声,有学生也跟着哭了。有个贴心的学生还悄悄塞给我面巾纸。

情动于衷而发乎外。这样的朗读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大概没有学内容,学生也一定深深领悟到了感情吧。

我读完课文,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大气也不出。我想到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演奏完,作者没有写掌声,而写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琵琶女演奏技巧之高的最好反衬,最高的境界。

今天我也体会了一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过了一会,学生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才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与奖赏。大概是对我哭的泪流满面的感触太深,后面还有几分钟,简介背景时,学生听得格外认真,这就达到了本堂课的目标了吧。

朗诵是声音艺术,是朗读者对文字作品的再创造。把作家作品中的情感借助声音表达出来,让作品情感得到升华。所以朗读者对作品必须有深刻的领悟能力,能理解、感受到作品中作者情感的层次、节奏,发展、高低起伏、悲伤喜悦,然后还要用朗读技巧,声调的变化展现出来。

所以对作品的情感不能很好把握,自己没有先感动,就无法读出感情。我听很多朗读者,她们的朗读情感很少有起伏变化,就感觉在念字,读句子。

而那些朗读大家们却可以把作品演绎的荡气回肠,让听着心神激荡。

我们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要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再让学生去模仿、去自己感悟,这是很好的途径。

相关文章

  • 情动于衷,方能发乎于外

    苏试有诗曰: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在世,离合聚散,甚至生离死别本是常事。可是,逝者已矣,却会给生者留下无...

  • 情动于衷

    看到这一句话,突然间竟不能自已,泪流满面。

  • 发乎于情

    发际线的奔溃 如同泄洪 投降的是额头 飞散的是秀发 决堤的是 老阿姨的心

  • 言吾 发乎于情,意在言中

  • 发乎于情,止乎礼乎。

  •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下)

    是的,就是她的电话。这到是认还是不认呢? “是你买的啊,也想过是你买的,但是我记得没告诉你地址,又被否认了”,“我...

  •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上)

    这是一场谋划了很久的旅行。 蒙市的天空,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蓝,如果没有她在。出来机场,不自觉的紧了紧肩包的背带,还...

  • 发乎情,止乎于礼的他,忍不住了!

    发乎情,止乎于礼的他,忍不住了! 我对她的感情是发乎于情,止乎于礼,毫无逾越的。 真的! 好像所有的男生在第一次面...

  • 朗诵知识|| 怎样读好古诗词

    古典诗词吟诵 情动于衷而达于声 什么是情?情是人受到外界刺激后一种较强烈的心理反应,这种反应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喜爱之...

  • 温暖!

    乱煮茶 乱翻书 乱插花 乱发乎于外 静则守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情动于衷,方能发乎于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mtbd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