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早晨,尽管知道上午第六届学习共同体会议已经开幕,但听说会议安排下午去福州4F观摩,顾不上连续白加黑作战的疲倦,还是由扬泰机场飞过来。下午近一点钟,才赶到宾馆,草草完成中饭,打的直奔福州教育学院第四附属小学。
匆匆走进福州4F匆匆走进福州4F
绵绵细雨中,走进4F学校大门,门前没有想像的某些东西。红地毯已经淋湿了。虽然有点儿迟了,但暖场还未结束。体育馆里,学校四叶草合唱团正在演绎天籁之音。实在找不到座位,就蹲在过道的踏坡上欣赏。
匆匆走进福州4F匆匆走进福州4F
一位温文尔雅的男士就下午的活动安排做了轻柔的提醒。首先开启的是全校课堂观察。我没有按照指定的分区安排,而是沿着佐藤学教授行走的路线,把学校三幢楼跑了个遍。所有教室里都没有讲台,老师们蹲在学生中间,都是那样的柔声细语,学生们在静静地完成学习单或在小组轻声地交流。同年级同学科的学习单是统一的,看来是集体备课的成果。想不到的,是4F一年级班级人数也接近60人了,满满地塞在那些不是很大的教室里。但因为教室里没有讲台,细细的U字型排列后,教师还能走到学生跟前。4F校园和班级里,没有太多的布置,只有几个文化景点区。部分教室里醒目的是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一张张海报。
匆匆走进福州4F匆匆走进福州4F
匆匆走进福州4F 匆匆走进福州4F 匆匆走进福州4F
数学魔幻坊
如同教师上课用的课文海报一般,每个孩子的课本上也都布满了批注,有些简直就是“鬼画符”。每节课都有学习单,语文学习单上用的多是把打动你的地方注上标识,并写出理由。
匆匆走进福州4F匆匆走进福州4F
接下来是体育馆内的焦点课观察。课文是三年级的语文《总也倒不下的老屋》,但上课的是四年级的孩子。是为了更精彩的碰撞和生成吗?上课的陈老师,还有刚才走班时听到的,活脱脱的一个个小林莘校长的翻版,一样温润的语调,一样优雅的肢体语言。
让坐在底下的我们特别感动的是那些敬业更专业的观课者。佐藤学教授一手拿笔本一手执台相机,或拍或记。陈静静博士为了便于拍摄视频观察,干脆蹲在边角上一个孩子旁边。
匆匆走进福州4F 匆匆走进福州4F个人静静地读进去,有什么打动你的地方,有什么疑问,划下来记下来。然后小组内轻轻地说出来。
匆匆走进福州4F大组依次交流自己的预测和发现。老师只在海报上及时记录,不评价。
老师扮演老屋,学生轮流,声情并茂地品读全文。感觉太完美了!
聚焦挑战性话题,继续走进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孩子们叙叙而谈,互相补充,互相辩论。当孩子们发生无谓的争论时,老师没有评论孰是孰非,而是继续提醒孩子们,一定要到文本中找到你说的依据啊!于是,孩子们又回归了文本,而不是海阔天空地争吵。回到文本找你说法的依据,很值得借鉴的策略!
匆匆走进福州4F预测一下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写一段话。听听作者是怎样写的。预测是为了更好的遇见,作为全课的点睛收之笔。
接下来是观察员大会交流——看图说话。
匆匆走进福州4F每个观察员发言不再是课堂全流程的复制,而是以看图说话的方式,聚焦某个主题,谈自己的收获和论证。有不少好的论点在议课中生成。如师生关系要保持好适度的空间和时间距离,目光和姿势是每个教师的哲学姿态。
匆匆走进福州4F最后一位观察员提出了大多一线教师困惑的话题,在注重思维品质提升的过程中,怎样更好的凸显学科本质?佐藤学上台了。居然把这个问题又抛给了台下的专家。
匆匆走进福州4F好几位外国专家谈了自己对学习共同体课堂建构的理解,到大都是细节和片段的阐述。或许同步现场翻译,也会有信息衰减,所以这些论述听起来跟不过瘾。
活动结束后,雨越下越大了。坐在回宾馆的大巴上,梳理城南一年来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之路,林莘校长曾说的那段话来,突然冒出来:每一项教育改革,不能总想着急功近利地去达到,要让老师不断回到原点,不断去尝试,不断反复去碰壁,去解决困难……
匆匆走进福州4F 匆匆走进福州4F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