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香定律”可能会迟到,但它永远不会消失。
最近在研读唐朝的文化,看到书中描写盛唐时期的长安景象时,瞬间想到了之前那部很火的古装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
第一集开头有个一镜到底的镜头:唐朝女子敷铅粉、涂腮红、画眉毛、点面靥、眉心画花钿、画斜红,古代妆容搭配古香古色的建筑,和穿着各色奇装异服的异域人士穿梭在喧哗的闹市里,一下就给人带进了大唐盛世。
《长安十二时辰》里面波澜壮阔的景观、赏心悦目的配色、华美的服饰以及演员的演技,确实都值得一看。但我最后却被这部剧的台词给吓了回去,因为里面大量的文言文和生僻词就是开了0.5倍速,我还是很想睡,于是连四字弟弟的颜都不能留住我,不得不说,要背台词的四字弟弟可谓是下了一番苦功夫。
但在了解唐朝的文化后,书中类似国际都市化的交易市场和万国朝拜的宏大景象,让我忍不住想继续去把这部电视剧看完,毕竟文字描述总是不及视觉效果。所以趁着周末,就将《长安十二时辰》翻出来细细品尝。
这一看,真香!电视里繁华的长安,让我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中国唐朝在文化上极高的包容性,真真是“海纳百川”。因此也让我体会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美妙之处,和“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的真理。
而对于唐朝文化的包容性,可以用三件事来充分说明,那就是唐朝充满异域风情的街市、多种宗教的和平相处以及外国学子在唐为官。
充满异域风情的街市
长安占地八十多公里,七世纪的长安,人口超过百万,而外来的流动人口却占了城中人口的三分之一。城中有两个商业街,一个叫东市,一个叫西市,东市多为城中人,西市集中了大量的外来商客,且西市很大部分是胡人。电视里那些纵横交错的街道格局,和各色各样的外来人口,也几乎都还原了历史。
东市很繁华,但不能与西市相比,在充满异域风情的西市,街上的商铺还喜欢装饰希腊的图案,还随处可见印度的魔术、罗马的艺术、波斯的姑娘和拜占庭风格的建筑。
例如长安《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景教就是拜占庭风格的建筑,教里有十字架,墙上绘有壁画,这些元素在这古代的唐朝显得并不突兀,似乎还和长安城融为一体。
日本文化中有一种名族文化,叫“和风”,但它其实是来自于唐朝的“胡风”。前面说到,长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外来的,且大多数是胡人,那么胡人对唐朝文化影响有多大,不仅能从《长安十二时辰》里女子精致的妆容,华丽的服饰,曼妙的舞姿中领略,还能从诗人元稹的诗中窥见: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在这个唐朝诗人对盛唐景象的描述中,让我们看到了异域名族风情对唐朝的娱乐生活的渗透。《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弹奏声,在宫殿和民间都可欣赏到;
从印度传过来的立体绘画,无论在街道商铺、寺庙,还是皇宫,都随处可见;唐朝官员的服饰,也是由西域胡服和中原袍服改良而来;
唐朝女子紧身低胸、衣料轻薄的服饰,就是吸收了波斯人的服装特点变化而来。
就连波斯的游戏也被输送到了唐朝,最受欢迎的是一种叫“打马球”的比赛,风靡长安,如果你不会打马球,那你一点都不时尚。唐朝有很多喜欢打马球的皇帝。
《封氏闻见记》中有记载,唐中宗送金城公主入藏时和吐蕃人比赛打马球,结果输的很惨,中宗感觉很没面子。刚好回家探亲的李隆基就自请上场了,他率4人对吐蕃10人,所向披靡,大胜而归。
皇帝很高兴啊,有面子!就让他留在了长安,后来李隆基发动政变,当了皇帝,成了唐玄宗。唐穆宗李恒就更不得了,因为玩马球而丧命,这怕是史上第一个因为打球而丧生的皇帝了吧。
我想,能让皇帝们一个因为打球失去皇位,一个因球丢掉性命,够马球吹嘘好几辈子了。
在《长安十二时辰》第11集里面,也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打马球片段,策马击鞠的感觉确实让人热血沸腾。综上,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唐朝时期的人民在生活和精神上都发生了极大的的改变,如果没有海乃百川的文化包容性,我想肯定是做不到的。
多种宗教的和平相处
唐朝在精神上非常开放,这一点,从对宗教的接纳就可以看出来。儒家、道家思想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唐玄奘西天取经,其实是从印度带回了佛教,这些也很熟悉。但想不到的是,这里还接纳了其他外国宗教,有的甚至在本国都消亡了,却能在唐朝看到,例如摩尼教、拜火教。
拜火教也被称为“祆教”, 它在《长安十二时辰》也有所表现,里面的红衣教就是祆教。他们以火为尊,拜祭火神。有趣的是,这个教曾经迫害过摩尼教,他们却能在唐朝和平相处。
另一个宗教是景教,它是基督教的聂斯托利派,与摩尼教、祆教并称三夷教。这个教在欧洲的故乡被摧毁两百多年了,却出现在了长安,并受到了长安的欢迎。
这个欢迎是指高规格的欢迎,因为唐太宗派了宰相率仪仗队到郊外迎接,自己还亲自去听了阿罗本的讲道。之前就有提到,《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景教教堂是拜占庭风格的建筑,教里有十字架,墙上有绘画。
可以看出来,唐朝没有极端的宗教主义,并且非常尊重外国宗教信仰,这些都与唐太宗的宗教思想有关。唐太宗认为: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
意思就是,大道没有确定的名称,圣人并没有确定的体型,那为什么不能存在各种名目的传教活动呢?就让它们静静地帮助百姓吧。因此,这也从侧面看到唐朝致力于与西域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并反映出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盛世。
外国学子在朝为官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一书中,有段这样的话:
“唐王朝,开阔、宏博、多彩,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都有在唐朝当官的。突厥人、契丹人、回纥人、朝鲜人、日本人、伊朗人、阿拉伯人,都能在唐朝当官。”在《长安十二时辰》里,长安城地下世界之王的“葛老”就是一个黑色皮肤的人。
唐朝的科举制度,不仅对国内的考生开放,也对外籍的考生开放。长安街上有三万多名留学生,他们也能通过考试,获取官位,最重要的是朝廷对他们也很重视,因此有的外国人官还不小,甚至能做到宰相。
多年前,西安还出土了一个方形的墓碑,墓志铭上出现了“日本国”三个字,可以看到这是一个19岁的日本留学生的坟墓。虽然他在长安去世,但能让中国皇帝亲自给他写墓志铭,这得是何等惊才艳艳的人物。《长安十二时辰》剧里面有一个杀了徐宾的传信兵,叫陆三,也算的上是个小官兵了,他就是一位日本人。
虽然剧里面没有出现大官,但还是要说一下,在唐朝时期,有很多不可一世的大人物也都来了唐朝做官。第一个在唐朝做官的人是颉利可汗,一位突厥首领,630年,作为俘虏的可汗不仅没有被唐太宗李世民杀掉,还赐给他田宅,授予右卫大将军的职位。
看起来是颉利可汗占了大便宜,实际上唐太宗应该在偷笑,不服一兵一卒就能将敌人收服,何必劳民伤财,兵戎相对呢?可也由此可见,唐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非常开明,我们也能领略这位皇帝的心胸和魄力。
小结
总之,我们能在《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里,看到这些不同文化在大唐高度融合,不同宗教在长安和平相处,不同肤色的人汇聚到长安城,让唐朝变得丰富多彩;这么多外籍人士在这里经商、做官,有的甚至在这里娶妻生子、相夫教子,成为这里的一部分,这些都是中西文明交融的证明。
这部剧的作者马伯庸也说:
“在我心目中呢,盛唐其实是一个海纳百川、容纳多元文化要素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盛唐的长安城正是这样的一种形象。我们能看到全世界的各个种族的人、各个信仰、各个不同的文明和习俗,都在这个城市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大家能够把各种不同的理念和价值观都放在同样一个舞台上,彼此之间很融洽,长安城的气质非常符合现代都市”。
能够让一个古代的城市变得像现代化都市一样,这跟唐朝的精神价值以及皇帝多元并蓄的开放、包容的心态是分不开的。
在那个年代,还有哪一个国家能让一座古城变得如此国际化、多元化呢?
我想没有。
因此,我们可以从这部剧看到,长安城的五彩缤纷是唐朝对世界文化包容性给出的最好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