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有段经典台词:“一天结束了,在人们都赶着回家的时候,我的一天才刚刚开始。菜谱只有这些,只要是我会做的,即使是菜单上没有的菜也可以点,这是我的经营方针。营业时间是从深夜12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被大家称为深夜食堂。你问有没有客人会来?客人还挺多的。”
真正的陪伴,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守在你自己身边,给予支持。《深夜食堂》讲述的就是关于食物、陪伴与人生经历的故事,在别人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见曾经的自己。
食物,可以增进两个人的关系
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聚会或见面的目的都是连结。连结有愉快的,也有不愉快的。无论两人原本的关系如何,可口的食物无疑增加了愉悦的体验。
人的记忆很有意思,我们通常印象最深的不是一个人的长相或言谈,而是ta带给我们的感觉。
如果你常和某人一起享受美味的食物,在你对ta原有记忆的基础之上,也会存在更多的“愉悦”。
想象你和一个喜欢的人在一起,但是每次吃的东西都让你很不舒服,你的心情自然会差一些,心情一差说话和做事都没有那么顺, 因此也就有可能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
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女士曾说:“人们因相同而彼此连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同样的食物到达我们的口中,不论我们头脑里对它评价如何,它无疑在每个人的身体中都创造出了相似的体验。
因此,人们无形之中已经产生了连结。即使同一桌上的人吃的是不同的食物,他们也在同一个空间进行着相同的活动。这样的“相同”创造出归属感。
吃饭也是一种灵活性很大的活动。人们倾向于边吃饭边谈论和交换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体验。即使你没有什么可说的,你也总是可以谈论食物。因为谈论一个自己以外的、可以感知的“第三者”(食物)永远比谈论自己更容易。如果你也不想谈论食物,至少还可以专注在吃东西上。
通常,当我们先专注于一件自己以外的事物,尤其这件事情是让人愉悦的(美食),我们便会感到更加放松和开放,自然会慢慢开始谈论自己。而我们谈论自己的时候,就是通过分享人类的共同生命体验与他人产生连结。
《深夜食堂》里,虽然很多食客的故事老板并没有亲身经历过,我们也或许从未经历过,但是只要我们了解人类共通的体验,就能够体会到食客的喜怒哀乐。即使人们所经历的事件不一样,但是类似的情绪我们或多或少在生命中都体验过,或者至少能想象到。
食物,是你了解一个人的重要方式
很多人相亲都会选择一起吃饭。其实即使在两人对彼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他们选择餐厅、食物以及进食的过程,已经能让我们了解与这个人相关的足够的信息。这不仅适用于相亲,还适用于各种见面场合。
从一个人选择的餐厅以及ta对这个餐厅的熟悉程度,还有所点的菜品,我们可以推测这个人大致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水平。
Ta是选择的时候更多考虑你还是更多考虑自己,也能够映射你们之间的关系。虽然不能保证完全准确,但是加上一些其他信息,至少能做出一个大致的推测。
通过一个人如何吃饭,比如吃饭的姿势、习惯和对待服务员的方式,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教养。有些人看上去文质彬彬,但是对待服务员却态度恶劣,这足以说明ta对人没有足够的尊重。
所以如果你足够留心,整个吃饭的过程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是否替人考虑。
我有一个外国朋友,他吃完饭永远会把叉子按照一定角度放在盘子里,这样服务生不需要再去单独收叉子,而是一手就可以把盘子和叉子全都拿走。所以对他来说,不给别人添麻烦、替别人考虑是一种习惯。
我小时候和外婆一起长大,她总是把喜欢吃的或者她认为的“好东西”放在碗边不吃,如果我再给她夹,她就笑着说:“还有。”然后反过来夹给我吃。我那时很小,外婆放进碗里的,我都会开心地吃掉。
所以经常一顿饭下来,“好”的东西总是我的,而外婆碗里永远是最初夹给她的几块。虽然外婆在我懂事之前就去了彼岸,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回忆起那些画面,我都感到她的爱填满了我,从未离开。
所有的亲人、朋友和邻里谈论起外婆,无不赞叹她的为人,因为她总是尽其所能地帮助别人,一辈子从未和谁红过脸,也从未为难过任何人。在她的世界中,没有“小我”的存在。别人的快乐,就是她的快乐。
饭桌上的关系,就是两人关系的缩影
我有两个朋友,他们恋爱已经快三年了。他们经常因食物争吵,而争吵的原因常常令人费解。
比如,男人认为咖啡就要在烫的时候喝味道才好,而女方认为这样是不对的,应该等到咖啡快凉的时候喝,才能品到最好的味道。她每次见到男人喝咖啡,都会说他不对。
一次两次,他并不还嘴,但是到了第十次,他终于忍不住,两人开始争吵。仔细想想,咖啡的温度是什么大事呢?谁愿意什么时候喝,就什么时候喝,爱怎么喝,就怎么喝,有什么必要强迫对方做不喜欢的事情呢?
但是后来我明白,因为他们生活中对彼此(尤其是女方对男方)有如此多的不满,以至于任何一件小事都被她用于指责男方和发泄。
我还有一个朋友吃素,她去相过几次亲,男方条件都不错,但是她全都拒绝了,因为她发现,当他们知道她吃素的时候,明显觉得她有些麻烦,因为能点的食物种类仿佛受到了限制。
她解释说,其实不必麻烦,她吃沙拉或者大拌菜都好,肉他们可以照点。但是他们却显得很受限制,大部分人觉得“吃点沙拉怎么算吃饭呢”,于是非要勉强着点出素菜来。
她后来和我说:“如果一个男人不相信我能照顾好自己,他自然不是我想要的人。我不需要男人把我当小孩子哄,也不希望他们感到自己需要为了我而牺牲什么。我理想的关系是两个人平等而自由。那些嫌我吃素带给他们麻烦的人就更不用提了,如果一个人连我对食物的选择都不尊重,他还能尊重我什么呢?”
餐桌上的关系,通常也能映射我们现实中的关系,小小的细节,就能告诉我们很多。
我们与食物的关系,反映我们与生活的关系
食物带给我们身体所需要的养分以及感官所需要的刺激和滋养。很多不享受食物的人,也不怎么享受生活,他们要么经常抱怨,总是感到不满足,要么对自己有很多规定,给自己定了很多任务。至少可以这样说,那些不感恩食物的人,很少感恩生活/生命。
我的朋友Jack曾是一个冷漠的工作狂,他从不在意吃什么以及怎么吃,经常边走路边啃一个三明治。他觉得任何事情都浪费时间,只有工作最重要。后来Jack生了病,事业也遭遇瓶颈(他一直单身,所以被女友甩了的情节还没有机会出现),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忽然感叹,既然人无论如何都要走,为什么要那样逼自己呢?
反正他之前攒了不少钱,也不急着回去工作,所以病好之后,他开始看书练字,花很多时间研究美食,每一口饭都要嚼40下。我们一开始都嘲笑他,还打赌说他绝对坚持不了两个礼拜。
没想到Jack真的完全变了一个人,他比原来温暖很多,平和很多,轻松很多,还会主动把朋友们请到家里做饭给大家吃。他说:“我现在觉得,能活着就很好。我珍惜每一口空气,每一粒粮食,每一份关系。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回报生命,但不是用我原先的方式。原先我只是一个机器。”
我们经常发现,那些吃饭快的人,倾向于不太有耐心。而吃饭慢的人,也不怎么容易着急。我们对待食物的节奏,通常也是我们生活节奏的缩影。
食物承载着我们的爱与记忆
食物有的时候也代表爱。很多人失恋之后就会暴饮暴食,要说缺的是食物吗?缺的其实只是爱罢了。
当我们内心里缺一些东西,就总想要用其他方式去填补。靠什么呢?靠食物。还有那些厌食的人,你发现他们拒绝吃饭,有时候其实是因为拒绝生命中的某些东西,希望能够摆脱。
那些乐于分享食物的人,也乐于与人分享其他的幸福与欢乐,因此总是能够得到更多。而那些吝啬食物的人,通常也很难慷慨地爱。
我的一个好朋友说他的太太特别好吃,感觉像是有三个胃,前菜比别人吃的都多,主菜可以点两份,而且每顿饭必吃甜点(还不胖!)。谁和她抢吃的,她就和谁急。直到有一次,他发现她把最爱吃的巧克力蛋糕分给了他一半,那时候他就确定这个女人爱他了。
食物也记载着我们的回忆。很多人离家多年之后回到原先最爱去的餐厅,发现还是儿时的味道,甚至会泪流满面。让我们泪流满面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物所唤醒的记忆。
同样的食物,跟所爱的人一起享用,和只剩下自己对着菜碟,是完全不同的心境。很多人靠吃东西发泄情绪,希望借此能够忘记一些想忘记的。食物不会让我们忘记,食物只会让我们记得。
食物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太多,它是我们的支持,我们的滋养,感恩食物,它带给我们的,是人生永恒的味道。
就像有人说过的那样:“想送你回家的人,东南西北都顺路。愿陪你吃饭的人,酸甜苦辣都爱吃。想见你的人,千山万水都能赶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