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刚开始,便收到程老师的邀约给和睦工作室的孩子们讲蒲蒲兰绘本馆新出版的绘本《北京的春节》,虽然满口答应了心里却是没底气的。一来是因为这本书文字部分比较长,节选于老舍的散文《北京的春节》,不同于神话、传说故事,记实成分多,料想着孩子们会觉得枯燥乏味。二来是因为图画部分内容广,担心一时半会儿讲不完。在后续查阅资料时发现,文字部分竟然收录于小学六年级课本中,心里就更没底了。
第一遍,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结果有些意外,从头到尾居然安安静静地听我讲完了(我的第一个感受是:哇!好长啊!但孩子却是一番意犹未尽的样子)。不禁感慨,绘本的魅力真大,若不是图画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底以及源于生活的体验,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如何得到更小读者的喜爱和赏析呢?
通读之后继续查阅整理资料,谁知道第二天晚上,孩子继续要求我为她读这本书(这是我没料到的),因为做了一些功课,所以带着上课程的流程精读。
亲子阅读推荐:《北京的春节》从封面到封地的解读,再到图画中出现的各种老物件,孩子一个个地将它们找了出来……特别是磨剪刀这一段他和我聊了很久,问了些问题,比如:“为什么初一不能用剪刀呢?怎么就代表不好了呢?”,“我们不是经常看到有人磨剪刀么?为什么他们只在过年前磨剪刀呢?”……关于磨剪刀,我们在菜场门口有见过,和我小时候那会儿走街串巷喊着“磨剪刀嘞砍菜刀……”不同,一个老头固定时间在菜场门口摆了个摊子,每次见到他都要拉着我待在那里看很久,这会儿在书上看到便更觉得稀奇有趣了,单就这一个画面停留了差不多就十几分钟。后面的内容就更多了,比如:现在还有灶王爷吗?灶王爷长什么样子?什么是放洋片?走马灯有买吗?真的会转吗?……整个精读花了差不多一个多小时,最后草草结束,完全是因为我被他的十万个为什么给难住了。
于是,继续查阅资料,按照文中的时间轴顺序再次梳理,从放寒假到小年、除夕、元旦(初一)、初五、最后到正月十五,每个时间画中的人物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新鲜的事物,他们在画面中的哪里,哪些东西见过,哪些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等等等等……
一番梳理之后,发觉都快要除夕了居然一样事情都还没好好做,连除旧布新还没来得及开始。若不是家中有老人照佛,这年就更没有年味儿了。
那天的读书会时间选择的是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三是过小年),当时问孩子们昨天晚上做了什么的时候千篇一律都是看电视做作业。听我读完小年要祭灶王,用糖粘灶王的嘴那段之后,他们都觉得有些稀奇。关于小年祭灶王我也是不知道的,为了这个特意问了一下父母,这才晓得,原来在南方祭灶王是安排在除夕晚上的,吃过年夜饭,在烟花爆竹开始之前焚化灶王像。
因为事前资料准备充分,加上为孩子读了三遍,整个过程中引发的讨论都在掌控之下,故事会上还另外添加猜画中寓意,比如“事事(柿子)如意”、“年年有余(鱼)”……
故事结束后,带领孩子们做了一个小手工,新年立体日历,活动圆满结束。
故事通篇讲完不过一个多小时,然而故事留下的便是处处留心,在除夕之时,孩子指着盆里的鱼说:“奶奶,这个鱼我们今天不能吃,这样才能年年有余。”
最后附上临摹图一张
亲子阅读推荐:《北京的春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