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读书习惯不同,我这里不是指读书的类别,而是你喜欢在最近几天内,把一本书读完,再换书读,还是同时读几本书呢?
我是属于后者。往往不同地点各有一本书,比如单位办公室一本书,卧室床头一本书,沙发一本,在这段时间内各读各的。或者纸质书、电子书换着读。读书有时候是有点累的,密不透风的词句,紧张诡谲的情节,似乎把脑力和体力都消耗了不少,于是换一本不同类型的,缓解一下紧张。
我不是作家,没有一种本能的去关注这部作品的结构,语言,情节的铺展转折,人物的语言个性动作等等,作为普通读者,以前似乎更是本能的读书,或者说是没有目的地读书,是书本身带给我感官愉悦。许多人都有读书被内容感动的流泪的情况,我也有许多这样的经历,除此,有过被细腻又大段大段的描述搞得呼吸困难,近乎窒息的感觉。比如王安忆的《匿名》,也有遇到过读得反胃,想呕吐的经历,比如读莫言的《檀香刑》。
后来,读书眼光高了,也会用作者的眼光来读一本书,这种读书带来的生理反应竟然慢慢减弱了。
好了,再来接着说说同一时段读的几本书。
大前天开始看2020《收获》春卷。是一本长篇专号。朋友说《南货店》挺好看。就先读这篇。作者是张忌,不熟悉这个作家。随手翻开开始读。这部小说背景大约是七八十年代。19岁的秋林到南货店上班,店里三个师傅各有绝技,在盘存时发现丢失一匹布,由此悬念展开了情节。围绕秋林,一个个人物走进来,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一一展现。这些普通小人物,有各自的悲欢命运,他们也许有私心杂念,但都是善良的人。小说许多地方点到即止,留给读者推理想象情节。在章节上,让不同人物做主角,而这些人物都或多或少与秋林关联着。不知道秋林后来的命运走向。
同时看的还有电子书《日光流年》。是阎连科的长篇小说。前段时间在《收获》上看了他的非虚构《她们》,毕竟同是中原大地的乡人,里面的语言,风俗,饮食都有同感的亲近。之前只知道他的作品墙里开花墙外香,前一阵还被列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的作品只知道几部名字,却一直没有读过,在网上下载了电子书,选了评价较高的《日光流年》。
如果说莫言的《丰乳肥臀》、余华的《兄弟》、《活着》是写苦难,主人公的命运让人唏嘘感叹,这部小说的人物的命运处于加倍的苦难境地。这是五六十年代的一个叫三星村的地方,几乎被县里都忽略不知的隐秘山村,缺衣少食不说,几辈人都是活不过四十岁。小说以倒序来写,主人公司马蓝等村长拼命想改变这样状况,男的去卖皮,女的卖色,只为买工具挖山修渠引水,他们经历天干地旱,蝗虫灾难,颗粒无收等等,艰难、沉重的生活状态。无力改变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