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填充知识体系时,为每个知识确定一个标签,可方便我们管理。
上次写到知识分为记忆、理解和实践三类,而理解和实践知识才是自己的。
当然记忆知识被记住了也算自己的一部分,可现在记忆的东西越来越少了,需要一字不差记下来的,我印象中只有法律法规条款。不涉及考试和解决纠纷,让我背诵他们的机会少得可怜,所以,记忆知识几乎靠搜索。
接下来就要给理解和实践分类了,这其实是知识的两个层次,先从书籍或者上课中收集有价值的知识,理解是基础,任何知识都要理解,如果不能理解又觉得将来会有用,那就先记录,大概记住意思,说不定哪天被周围环境启发,灵光乍现,理解了。
别以为太神奇不真实,这种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所以第一层知识是“重要未理解”的知识。这类知识放到体系中,一般用书或者人的原话记录在“知识体系”中。有待我们脑中火花绽放。条件足够后,知识被我们理解了,于是就有了第二层“理解型知识”。
从“重要未理解型知识”转变为“理解型知识”后,最好的习惯是,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写出来,这样才证明自己理解了。
理解了还不能算做自己的,使用了才算,最后一层,第三层出来了,就是“实践型知识”。要转变为实践型知识,我们就要记录实践的过程和收获,这是我们收获知识最宝贵的经验财富。
为每个知识定下知识标签,是我们区分不同知识、确定不同使用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