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在TEDxSanlitun2017年度大会上做的一个有意思的演讲《语言致病,语言治病》。
一开场,他坦言自己有演讲焦虑,而且作为心理咨询师的他到现在还没有治好自己的演讲焦虑。心理咨询师可以说是主治心理疾病的医生,作为医生却治不好自己的病,这是极其鲜明的对比。
但是,这种“演讲焦虑”真的是一种病吗?这种被定义的“病”真的得治疗吗?要怎么治呢?
(一)
疾病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发明”的。
当我们开始用语言把它定义成一种病的时候,那种病就产生了。
找“病”与语言体系这个时代充斥着大量自我攻击、自我贬低的时代,让我们相信自己有病。给一个行为起了一个病理化的名字,而有了这个名字,就会越来越做出符合这个名字的事情,最后就有了病。
因为我们会去寻找那些我们想要找的东西。而“当你开始相信自己有病的时候,最终找到那些符合证据的东西。”
(二)
当我们用各种病症的定义或有问题去理解一个人的时候,这时我们用的语言体系是在给这个病做诊断、命名、测量、评估,甚至是治疗、吃药、做手术。研究证明这样会帮助他们好起来。
“可是,当我们被这些方法包围起来的时候,你真的会相信自己是一个没有问题的人吗?还是也许你会更加相信自己有问题。”
这个时代的问题越来越多,很多治病的方法其实是在维持更大的问题。(当然他列举的是“拖延症”“网络成瘾”焦虑症”等说法。)
找“病”与语言体系(三)
如何应对。
换一套语言体系。
我依然还是有问题,但它不是疾病,而是特点,甚至是一个优势。
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病,是在给自己贴一个标签。对号入座的过程中到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好处呢?应对生活的一种资源。
他的一个个案有很严重的偏头痛,多方治疗未果。李松蔚问他,这个偏头痛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那位来访者想了想,偏头痛让他得以拒绝参加一些不喜欢的活动、和不喜欢的人沟通等。于是他得到的建议是,“让自己相信自己还没好,这样就可以继续用。”不把问题当问题,而是资源,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
每个人在疾病当中去实现一些我们想要实现的目的。每一个症状换个角度来看都是一个独特的优势。
一个新的角度或新的拿到礼物的方式:
明天早上等你睁开眼睛的时候想一想,有没有可能今天给自己找一个新的病,但不真的把它当成一个坏的东西来使用。而是给自己搞了一个很酷的病,因为我多了一些在生活当中可以去使用的资源。
找“病”与语言体系(图文来自演讲视频。)
站桩第239天
桩法:正桩120分钟,倒桩5/0分钟
息法:降阴0分钟,升阳0分钟
心法:点亮心灯,让每个生命自在发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