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城满月后,就开始和我东奔西跑,注重陪伴与互动的我,认为两年多来母子间的亲密关系一直建立得不错,所以理所当然的以为“只要有我在的地方,他哪里都能适应”。
我在跳舞这次旅行,娃用言行打破了我的自以为是,到广州他姨妈妈(我亲姐)家,他第一句话就说“我不要到他们家,我要回自己家”并紧紧的挨着我,在路上睡着的他到了揭阳舅舅家,醒来第一句话他说“我不要到哥哥姐姐家,我要回我们的家”。这,是我此次带他出行以来,想都没想过会碰到的最大挑战,而我在他第一次说出口时还有点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当下的一句话而已,然而……
尽管没想过这个问题,但也做好了每日和孩子一起解决各种已知和未知挑战的准备,并还算顺利的和他一起过渡为了接受与喜欢。
一、接受“新家”的六步曲
第一步,倾听,认可孩子每种情绪。习惯使然,当城城说:“我不要到他们家,我要回自己家”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靠近他后蹲下来,当他讲完看向我时回应到“城城想家了”,然后表示理解的看向他,等待他进一步的诉说。
这个还算自然的习惯是经过了长久练习和实践的,从娃不会说话就开始模仿他的动作和表情回应他的各种情绪,让他感受到妈妈与他同频,从而建立对人信任,是我认为最好的表示愿意倾听的态度,能让孩子放心的通过动作和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思所想,这个习惯受益于我的专业技巧之“模仿介入”。
第二步,及时回应,随顺而转。当感受到城城的身体偏向屋外时,我会表示支持的在他愿意的情况下拉起他的手或抱起他带他一起往外走,当孩子放松下来一小会儿后,找个开放的点停下来,和他一起发现周围的美好。顺他的需求,在他愿意时和他一起看他喜欢的风景,助其从排斥到接受,再到喜欢。
用心观察周围肯定有他喜欢的,比如在我姐姐家就找到了儿子喜欢的奥特曼卡片和轨道车,用这些玩具和他互动起来就成了拉近他与这个家的人和环境的桥梁。
3.和孩子一起想家中的人、事、物。当孩子沉浸于某件事时很多人做的是转移其注意力,避开导致孩子情绪的话题,但很多时候和孩子一起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更容易将他真正的带出来,而这种进入后走出的释然的不断累积,对其成长、面对将来各种起伏的道路上都会积攒很多的力量。
回到舅舅舅妈家是睡着的,醒来时是晚上十一点半,抱着他走到窗台,又走到大门口的走廊,和他一起回想小尧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姑父,和姐姐弟弟玩的游戏做的事捣的蛋,忆长沙的家中每天会和爸爸玩会游戏也会见爸爸妈妈不时吵吵架斗斗嘴……,陪着聊着互动着一直到凌晨两点。
4.从不同中找相同。顺着他的话题聊他的想念,在合适的时候将他熟悉的点与新的环境中事物建立联系。
揭阳的第一晚,我和他聊了“家里有妈妈陪城城玩游戏,这里妈妈也陪城城玩游戏”,“家里的阳台可以看到马路上的汽车,这里也可以看到马路上的汽车”,“家里晚上可以看到天空中的月亮,这里我们和爸爸爷爷奶奶看同一个月亮”……
5.顺孩子节奏给予用心的陪伴。找一个开放的点,孩子可坐可躺可翻滚,尊重孩子的天性与节奏,陪伴着,在他需要时回应他。
夜晚两个多小时的互动过程中,城城一会坐我陪着坐,一会站我陪着站,一会看着外面说汽车我和他一起聊汽车的话题~
6.游戏助力。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找到合适的,游戏一定能让孩子放松警惕,适应新的一切。躲猫猫、偷偷的看你、抓小手的游戏在这次睡觉风波中派上了功不可没的用场。聊一聊玩一玩,看一看玩一玩,时间过得不会慢~
睡眠是作为家长非常看重的,我也不例外。但在大变动的环境下我用“不管你现在怎么撑着不睡,迟早还是会睡”的想法耐心的陪着,不牺牲亲子关系而是增进,在安全感缺失时重建安全感,给安全感再套一件盔甲。
二、同伴助力,滋生喜欢。
到我姐姐家是中午,侄子在上学,所以城城午睡耗时比较久,在家可能十二点半能睡,这次快三点才睡。下午侄子放学回来后,两个小伙伴相爱相杀玩的忘乎所以,晚上一说就睡。
我和哥哥在揭阳舅舅家因为晚上到的,舅舅家的哥哥姐姐都睡了,所以妈妈陪同到凌晨两点。第二天晚上和小姐姐开心玩耍几小时后,晚上十一点进入梦乡,一觉到天明。
我和姐姐三、新的适应,验证成长。
今晚回梅云和我的一帮娃住,是临时决定的,又是一个晚到家的夜,新住所代表新的适应,九点四十到家,没有一到家就说“我不要在他们家睡”,而是撸了下猫和姨姨们玩了会游戏。在妈妈说睡觉后,没有太大拒绝的说了两句“我要回家睡”。十一点不到在地上躺在妈妈的怀里听着妈妈的声音安静的睡着了。
生活无一帆风顺,新的挑战总是悄悄的到来,好好过当下,所有准备好的和未准备的挑战都会成为人生中一道美丽风景。
娃们晚安,我的宝贝!晚安,我的娃们,姐姐又带着你们熟悉的小娃回来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