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博士在读博阶段的收获

一个博士在读博阶段的收获

作者: 周游天下_e868 | 来源:发表于2019-10-07 23:52 被阅读0次

    看到一篇北大博士的毕业演讲,讲了其读博后到三点收获,以至让我都让我有了读博的冲动(仅仅是冲动而已)。下面我就复述一下其基本内容。

    第一,没以前那么容易被忽悠了。以前看很多学术文章、媒体评论,经常觉得“哇,好有道理啊”。只要对方一引经据典,一拔高立意,很轻易就接受了他们的观点。现在,也还是会被忽悠,但至少比以前难了。难,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距离感的缩小。以前,对于所谓的名人、权威的迷信,很大程度上源于“你在山巅,我在山脚”的距离感。现在因为在北大读博,作者有幸接触到了很多蜚声国际、首屈一指的业内领头羊、历史亲历者、改革弄潮儿,这些经历让他们在国际前沿对话时,腰板是笔直的,声音是洪亮的。当书本上的名字以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出现在你面前时,距离感的缩进让我们少了一份对权威的迷信,多了一片独立思考的空间。“不用告诉我他是谁,告诉我他说了什么。”这是我在院里常听到的一句话。

    第二,脑子里开始有了经济学的框架。而且是在不经意的瞬间发觉这种变化已悄然发生。春运期间一名在校女大学生出于对农民工抢不到票回家的同情,通宵达旦地无偿为农民工抢票。这种行为自然引来一片赞扬,但在赞扬声中,一位北大教授的微博留言,他说“从社会总体福利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任何改进,因为替农民工抢到的每一张票都对应于另一个人买不到票”。听完这番话,一般人作何感想?但对有过经济学训练之后的作者,至少能在经济学的框架内理解他的逻辑,和他进行辩论,而不仅限于义愤填膺地骂句“没良心”。这就说明经济学的思考方式已经慢慢渗入博士生的骨髓,让他们在道德准则之外又多了一套可供选择的评价体系。

    第三,心态比以前平和了。读研是一件很打磨人的事儿,有时候冒出来一个想法,自己兴奋不已,结果一翻文献,人家老早就做过了;有时候一篇文章写了几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最后只得束之高阁。经历多了,心态自然好了,现在甚至觉得“发生的就是最好的”。

    作者说到,摊上你不喜欢做的事,错过某个重要的机会,无缘最心仪的学校,这可能都是为了将来某个更美好的场景而预设的铺垫。也许当下看不出这些安排的用意,但时间拉长了,某天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哦,原来当时是要我到那里去,遇见某些人,学会某些事”。 发生的就是最好的,只是这个 “ 最好 ” 需要我们有点耐心。退一万步讲,即使你做了一件自己觉得很蠢的事,事后挠破头皮也想不出它的意义所在。但“排除一个错误选项”,这本身不就是意义吗?即使慢些,但大的方向总是不错的。想通了这一点,就真的没必要患得患失了。

    我想,虽然读博对我们是可望不可及的事,但对于这三点感悟,我们却可以收下,在今后的人生中借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博士在读博阶段的收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ev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