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和阅读有关的“故事”

和阅读有关的“故事”

作者: 王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4-03-07 19:47 被阅读0次

    读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关于“理解”的,怎么说呢?我以前所认识的“理解”太肤浅也太简单了,真正的“理解”,尤其是课堂上的“理解”,不应该是那样的,就拿“理解”的六个侧面来说吧,每一个好像都做过,但没一个又好像都不是那么回事,思来想去,我终于发现,这是以为自己对教学的认识有了问题,更具体的说,也就是我对怎么把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并且内化到他们身上,完全成为自己的,就像与生俱来似的,这些我都没有进行过深入考虑,更不要说能够恰到好处的处理了。

    请相信,我在深刻的反思自己,当我读到这本书的第一章时,我就感觉自己遇到问题了,这个问题并不是来自于这本书中,更准确的说,即使我没有看这本书,我的问题依然就在那里,只是我看了这本书以后,这些问题都能够看清楚了,看清楚以后,短暂的痛苦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应该如何把问题解决掉,追求更有价值的教学,而不是继续让问题深化,没有办法跟上教学进步的脚步,让自己落进一个深渊,一辈子都没有一节好课。

    所以,我是非常庆幸自己可以看到这本书,并且还能够对比自己的教学来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好让自己的教学,不再像原来那样只是一种习惯,连习惯错到了不可救药,也没有意识到,举一个例子来说吧,以前我讲《社戏》,都是从“课文感知”到“深入理解”,再到“学习探究”,最后说一说鲁迅和小说,就过去了,根本没有想过“理解”,注意啊,我这里说的“理解”,也包括上面所提到的,都是这本书里,作者告诉给我们的,而不是书中所批判的,为此,我加了“引号”,这里的意思只是在说,我在引用!

    当我了解了“理解”的六个侧面,当我从学生的角度和文本的角度,认识到“理解”应该是丰富的,它是包括一个十分完整的过程的,就拿对鲁迅的“理解”来说吧,“解释”只是开始,可惜的是,我原来就是在“解释”了,“阐明”也许做了一点,“应用”是错误的,“洞察”根本做不到,“神入”和“自知”,更是从来不会出现在鲁迅身上,我说的实话在我的课堂上。

    上面是我原来所做的,看完这本书,我在这个学期进行了尝试,我创造了一个活动,内容是“你所认识的鲁迅”,当然了,由于是刚刚开始,我对流程不熟悉,学生接受起来也不熟悉,但改变是有了,效果也很明显,接下来,我还会继续“理解”,也会继续帮助学生“理解”的!

    关于“逆向设计”,作者有一个比较好理解的说法,叫作“以终为始”,这要比“逆向设计”更容易理解,至少我是这样感觉的,就像我们完成一篇叙事文章,采用了倒序的手法,先把结果告诉我们,然后让我们寻找整个事情的过程,是不是感觉挺有意思的?

    也许有的朋友要怀疑了,教材上的文章,或者说我们的课堂,毕竟和读一个故事不一样,即使是叙事类文章,也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要领着学生走进去,深入的走到里面,有的时候还需要几进几出,把很多细节都搞清楚,更麻烦的是,我们的分析也好,探究也好,走进课文也好,把握情感也好,都是具体的,他们都很独立,能够抓住一个点,把整篇文章带起来,当然更好了,但很多时候都不是这样,最起码在我们站在课堂上时候,很难做到这样。

    我还是结合“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来谈一谈吧,首先是“确定预期结果”,在我们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就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预期结果是是什么样的,这和原来的学习目标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设置新的学习思路,至少在出示“预期结果”时,是我们和学生一起的,这个结果我们要明白,学生也必须明白。

    “逆向设计”的第二个方面是“确定合适的评估依据”,也就是把怎么样测定“预期结果”告诉给学生,这其实就是认识结果的一个过程,深入的把握了学习的“预期结果”,孩子们就能够自己来决定,自己到底学好了没有,已经学到了哪种程度,自己还可以进行那些努力,更好的完成“预期结果”。

    到了“逆向设计”的第三个阶段,“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这已经走进课堂,并且开始完成课堂了,我们需要注意的细节会更多,就像我上面所说的,能够把许多具体的内容,变成我们实现学习的步骤,一点一点的把学生送到“预期结果”上,是对整个教学的完成。

    需要强调一下的是,这三个阶段是紧密相连并且“补补深入”的,之所以说是紧密相连,是因为三个阶段一个也不能少,没有了哪一个,“逆向设计”都会变成空中楼阁,没有了“明确预期结果”,我们的“评估依据”为了什么?更不要说第三个阶段的“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了,同样道理,大家抽去“评估依据”,达到哪种程度算是实现,我想大家就都模糊了,再说了,这一点没有了,第三个阶段就无从谈起了。

    前面两个都有了,没有了最后一步的“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也就无所谓走进课堂了,既然没有办法真正的走进课堂,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无从谈起,所以说,最后一步是落实,是把“明确了的预期结果”,还有“评估依据”变成实实在在的内容,一点一点的鲜活在课堂上。

    最后,说一下“步步深入”吧,既然前面说了“以终为始”,就不用怀疑了,刚开始的“明确预期结果”是主要的,接下来的两步都是为了最后那一个的实现,但请您相信,在操作层面上不是这样的,操作的本身就是目的,并且完成了操作,也就完成了一切,这才是最具体的,因此我说是“步步深入”。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一本好书,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当你读懂了,他给你的都是惊喜!”这句话应该是《谈读书》上面的,回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上,我想很有必要把它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到一起,这也是我读了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又读这本书,不由自主想出来的,于是,我想到了一节理想课堂的那些标准。

    把这些标准和这本书中的“基本问题”融合一下,你就会发现,好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基本上取决于你这节课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这也是我们现在教学的一个进步,没有任务驱动的课,是不可能吸引学生,更不可能完成教学的,而任务驱动,也就是把“主问题提出来”,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成功的拥抱一篇课文,拥抱的过程就是更加有价值的突破过程。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语文教学书籍上所写的:当你走进教室,站上讲台的时候,一切都才刚刚开始,就像这个季节,我们走进了原野,四周的美好和无尽的芬芳,会不会让你失去了欣赏?主要看的就是你的欣赏能力了,但如果有人跟你在一起,那么,和你一起的那个人非常重要。

    在教室里,我们就是和“学生在一起”,一起来享受语言,一起来体验思想,一起幸福的惊叹,一起愉快的高喊,一起回首熠熠生辉的“曾经”,一起展望美不胜收的“未来”……教室就成了春天,我们就是那群寻找春天的人,等下课以后,这个春天装进了眼里,融进了心里,活跃了自己的生命,美好了自己的明天,这节课就成了“自己”,从我这里出发,最后的“抵达”是我们的一起拥有,这也是这本书给我的另外一些收获,是一节理想的课堂,一节成功的课——给我的!

    “一本好书,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当你读懂了,他给你的都是惊喜!”这句话应该是《谈读书》上面的,回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上,我想很有必要把它和“核心素养”的培养放到一起,这也是我读了李政涛教授的《活在课堂里》,又读这本书,不由自主想出来的,于是,我想到了一节理想课堂的那些标准。

    把这些标准和这本书中的“基本问题”融合一下,你就会发现,好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基本上取决于你这节课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这也是我们现在教学的一个进步,没有任务驱动的课,是不可能吸引学生,更不可能完成教学的,而任务驱动,也就是把“主问题提出来”,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成功的拥抱一篇课文,拥抱的过程就是更加有价值的突破过程。

    这让我想起来一个语文教学书籍上所写的:当你走进教室,站上讲台的时候,一切都才刚刚开始,就像这个季节,我们走进了原野,四周的美好和无尽的芬芳,会不会让你失去了欣赏?主要看的就是你的欣赏能力了,但如果有人跟你在一起,那么,和你一起的那个人非常重要。

    在教室里,我们就是和“学生在一起”,一起来享受语言,一起来体验思想,一起幸福的惊叹,一起愉快的高喊,一起回首熠熠生辉的“曾经”,一起展望美不胜收的“未来”……教室就成了春天,我们就是那群寻找春天的人,等下课以后,这个春天装进了眼里,融进了心里,活跃了自己的生命,美好了自己的明天,这节课就成了“自己”,从我这里出发,最后的“抵达”是我们的一起拥有,这也是这本书给我的另外一些收获,是一节理想的课堂,一节成功的课——给我的!

    收获课的幸福,和拥有课堂的幸福,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阅读,反复地走进这本书,当我们拥有了“逆向设计”的思想,当关于“理解”的认识成了实践层面的,当我们把“基本问题”创造出来,并且和学生围绕一节课来展开,我们的心灵就能够感觉到,生命的蓬勃和激越,智慧的力量和神奇,而灵魂呢?在这样的课堂上,她是歌唱的,最美的旋律来自于她的“声音”。

    这让我想到了青春之语文的王君,想到了共生语文教学的黄厚江,最让我觉得联系紧密的,还是语文主问题教学余映潮,把主问题和基本问题放到一起,相信你也和我一样,《余映潮的精品课》上那些精彩课例,都会一个一个蹦出来,我们很有必要把他们放在一起来阅读。

    合上这本书,需要说明的是,“我还是会回来的”,只要我还在讲台上,只要还有学生期待着和我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我的阅读就会再次到来,我很期待那一天,自己又有了新发现,也或者在我阅读其他朋友分享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了“又一次的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阅读有关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fe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