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直接跳过开头直接浏览分割线以下的内容。
我是一个普通企业的产品运营,虽然头衔挂的是(数据)产品经理但也不懂如何状hadoop、strom,也不懂如何提高调度的效能,更不懂列式存储优势以及并发量极限是多少,甚至连python都只会爬虫中简单的那部分。但是,有幸的是有机会伴随企业一起成长,那种特别原始的环境虽然让你远离了技术框架解决方案但能让你从底层开始,有幸成为一名亲临从采集规范>埋点文档>测试方法>需求设计>数据应用这一系列底层工作的深度参与者。在很多企业数据线可能会拆得特别细腻,有专门负责平台建设、监控分析、流量管理、产品运营等,每一环都有专业的技术和知识要求,如果你在一家小企业大概率是需要全部做一遍但又不太容易做到行业前沿水平,更可能没有机会对接中台,而你在大厂里或许只能深耕某一块田地,整片农田也只能看到个外表,各有利弊只是如果要从小厂跳到大厂可能成功率相对会低一些。
为什么要做行为采集,因为我们要背负指标,做kpi分析的人都知道不能只看到指标在提高或者下降,而是要关注于指标背后的细分业务线的发展趋势,在APP内至少有以下两大块是需要铺人进去做挖掘的:
1)负责APP日活、用户生命周期的平台运营
2)负责场景端的转化、收入的产品运营
平台运营负责拉新并引导用户去APP内高收益或者是用户潜在需要的场景,让用户不仅感受到APP的价值把向APP贡献出经济价值,毕竟几乎绝大多数的APP提供服务的背后都是为了提高企业收入。视频/音乐类是会员费,企业通过版权和片量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电商类则通过对商家征收流量费间接达到用户留存的目的,可谓一石二鸟;金融类则是通过让有需求的用户购买理财和办理分期获取营收。
产品运营的使命就是保障场景最终转化指标稳步提升,比如总的会员费、订单成交金额、分期金额。这里就涉及到了我们常常听到的转化率。
今天主要介绍下关于活动营销数据监控的所思所想。
近期看完叶永烈老爷子写的《钱学森传》,钱老认为在项目中应该引入系统工程的概念(P380页),由大的系统工程管理多个小的系统工程,我以为这是一种系统内的协调机制,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考虑到整体和个体的关系,手足同情同理后才能做复杂而又协调的动作,在APP运营管理中应该由平台运营统筹制定活动运营的指标体系,由各个活动主管方执行活动落地,由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活动效果的客观价值评估,最终实现平台运营和活动主管方携手进步,逐步淘汰不佳的活动并不断优化有潜力和表现不错的活动,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限的获客营销中。
平台运营——营销活动价值评估
营销活动的目的是为APP带来长远的收入,无论是打造节日或者福利品牌都是为了实现最终营收的增长,收入的增长本质是消费的人数或者客单价在增长。此外,我们也要看到反面的数据,比如在微信公众号内进行营销有可能会因为骚扰导致一批用户取关,以及活动本身的法律法规漏洞或者存在被高度薅羊毛的风险都是要考虑进去的。
1)概要性数据:这一般都是一次营销活动中开篇就介绍的数据,一般包含以下数据——
关注和参与用户数、活动成交金额:用来判断营销策划的成功与否前提,涉及到内容和渠道质量管理能力
拉新规模、日活增量/幅、引流后连带其他场景的成交金额:对APP的贡献,增益的流量将带动各场景的成交
总成本、人均拉新成本:在相同的活动成本和收益前提下,拉新成本越低越有利于企业扩张,也是区分各渠道(A/B测试)的质量
相关kpi收益情况:如APP渠道的成交金额占比进一步提高(毕竟是边际成本的服务渠道)
2)核心指标拆解:是将重要指标进行解读的一个环节,如各渠道的指标对比、参与用户中激活了多少沉睡用户、活动期间用户留存率优势、对APP内各场景日活增长、多久开始活动的增长放缓等。这块相当于营销活动的属性,在多次活动上线后可以综合回顾不同活动的优劣,在确认了
下次活动的目的后就可以选择更合适的活动进行营销。活动间则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最终实现属性不断提高。
3)用户心理研究:如果是允许多次抽奖的活动,那么用户在第一次抽中不同等级的奖品、奖励后会有多少概率继续参与抽奖促进互动就是要深度研究的课题了,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的前提下抽奖活动的概率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调整,如果低奖池很难促成二次参与则需要考虑重新分配中奖概率,假设在多次参与抽奖的用户确实能带来较持久的日活或者远期可以带来更多的收入则应该做好奖池优化工作。
4)成本管控:一般的活动都会有黑名单机制,先过滤高度薅羊毛人群以及企业内部员工,同时考虑到成本可能会选择一批比较有针对性的客群进行活动营销,那么运营则会关注日活增加10万/天、50万/天甚至更高数据表现时需要开放多少白名单以及预期的总成本。正常情况下可以针对即将进入沉睡的用户进行营销,抽样一部分后观察促活效果,如果促活成本高于拉新成本则基本可以考虑放弃促活。
5)风险管控:一般活动不太会有负面影响,但对于比较敏感的用户而言推送较多已经成为一种不尊重用户、过度营销的“企业文化”。一般APP很难拿到APP卸载数据,但是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微信后台了解每日关注、取关的人数,这是一个很好的“骚扰”监控指标,可以从历史的取关用户画像中总结特征,相似的活动则应该尽可能规避过度营销。此外系统层面上可能会有漏斗导致用户重复薅羊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