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live in a twilight world”
▼
《信条》
这周,恢复的院线上了新的引进大片, 火遍全球的《信条》。
刘大喵也快乐的去看了,看完出了影厅,感觉自己走路都是倒着走的了。
观众们大部分都是一边走一边讨论,表示第一遍没看懂。
在大量的剧透和讨论帖出来前,刘大喵觉得先了解一下电影里的基础理论,对大家看懂电影大有帮助。
熵是什么
熵这个奇怪的字,比较知名的出场是因为被刻在了玻尔兹曼之墓上。
玻尔兹曼是物理学家、哲学家、热力学和统计学的奠基人。
虽然是一位学界大触,却因为生不逢时,因为他的原子论一直没有被学界接受认可,导致他在1906年自杀了。
但他死后这一百年间,很多科技的跃迁式发展都是根据他的理论而来。
而他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玻尔兹曼熵公式,公式里的s就是熵。
那熵到底是什么呢?
熵是一个热力学概念Entropy ,被用来度量混乱的程度。
事物朝着混乱的方向发展,就是熵增。
比如你家猫打翻了垃圾桶,垃圾一地,就是熵增。
比如下图,你看得到单词时,是熵最小的时候,当小黑点被打乱时,熵开始增大,直到最后,一片混乱,熵最大。
人类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符合这种规律的,比如几百亿年后,太阳会从有序的星球爆炸成为无序的气体和粉尘,成为星云。
听着头大么?其实在诺兰的电影里,熵的概念很直观,因为他呈现的是热力学对时间的解释,即熵增熵减对应着时间的流动。
时间是诺兰电影里经常出现的主题,《盗梦空间》里的小李子可以上天入地进入你的梦境,改变你的潜意识,但是却对时间无能为力。
《星际穿越》里的布兰德,对时间的理解是不可逆转。
在《信条》里说的则是,熵增定义了时间的方向。
正常情况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但也有例外。比如你录像的视频,你倒着播放,你看到的,时间在倒流,就是熵减。
就像电影里的逆向子弹、倒行汽车、反流海浪等等。
我们的因果循环进入到熵减环境里会变成先果后因,你先经历未来,在经历历史。
这就是《信条》这个电影的大基调。
祖父悖论
这是个假设,一个人如果回到过去,杀了自己的祖父,那么他就不会出生了,但是如果他没有出生,那杀掉他祖父的又是谁呢?
这是一个时间旅行的悖论,来自法国科幻小说《不小心的旅游者》。
对于这个悖论,物理学家的解释是这个世界存在着很多平行宇宙概念。
就是这个世界存在着无数的平行宇宙,当一个人回去过去杀死自己的祖父时,他杀死的是另外一个宇宙中存在的祖父。
所以这个人在另外一个宇宙会因为祖父的死亡而不再存在,但并不影响这个人在自己原有的宇宙里存在。
但诺兰的电影里,这个悖论更加的复杂了。
因为诺兰的电影里,时间旅行不是一瞬间发生的点与点之间的跳跃,而是逆向流动。
所以会产生逆向子弹,和倒退着奔跑的人。男主想要拿到枪,要先有一个抛枪的动作。
时间钳形
战争中有军事术语“钳形攻势”,是分两路进攻,拉长战线的攻击模式。
而在诺兰的电影里,钳形攻势跟时间做了结合后,真的是让人眼花缭乱。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红队和蓝队分时间正向和逆向同时进攻。
蓝队是先锋,进攻并反馈地形,地方武力布置等信息而红队很直观的会看到现场的景象,通过反馈进行攻击调整。
所以我们在电影里会看到一次爆炸发生了两次。
战争的精彩程度确实有提升,但也同样让人头疼。
因为几条时间线并行着,现在正向时间线,未来逆向时间线,未来正向时间线等等。
不过,虽然过程很痛苦,但是跟着诺兰的剧情走就好,最终他都能给你圆回来。
回文叙事
片子的名字,信条,这个词出现在萨特广场石碑上最中间的位置。
这块石碑是在庞贝古城的遗迹中出土的,没错就是被火山灰瞬间埋葬的那座古城。
石碑上刻着一片拉丁回文,从左到右,从右到左都是同一个单词。
Tenet,在拉丁语里是掌控和拥有的意思。
总之是高度体现了电影里想要呈现的主题,正向,逆向,一个个大循环套着小循环,层层递进的回文着。
了解了这些基础理论,相信你在看《信条》时,脑壳疼的感觉能相对减少一些了。
其实也有一种方法,就是把它当一步007一样的间谍片来看。
享受其中的节奏悬念和打斗画面,至于那些奇特的理论,不求甚解,看过就忘也是很好的选择哦。
资料清单
视频:
《宇宙的奇迹:时间之箭》
书籍:
《不小心的旅游者》
WX公号:刘大喵的小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