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对象:
这是一本专门为已经为人父母或者正在此路上行进的大人们阅读的书,建议越早读完越好。世上有一个地方,你越爱它的同时也越恨它,那就是家。我们有时过分低估了自己对原生家庭的忠诚度,以至于无意识地将从原生家庭那里的“受害者”角色变成下一代人的“加害者”,这就成代代相传的宿命。
01
前几天看到一个节目,里面讲到:有对恋人结婚了,妻子每次洗完澡,她的丈夫都会说:“看你,怎么老是把浴室弄得这么乱。”妻子每次都打哈哈回答他,没事,下回我保证不给你整乱。但是每回这个男人的妻子洗完澡后都是一样的画面,我们知道两人过日子久了难免会有很多摩擦,磕磕碰碰的,所以在这位丈夫第3次经历这种场景时,他直接就大声指责她的妻子,我都跟你说3回了,每次都一样的结果。妻子就委屈地抱怨说,只是弄乱了一点东西,你干嘛这么大声说话。
后来他们的生活里,发生越来越多这种类似不愉快的小事,直到两人都觉得日子过不下去了,有次商量后找到一个心理医生解决问题。这个医生分别问了他们两人的成长经历,每一个细节都要求讲出来,这才发现:原来啊,这个妻子从小有一个极其严厉的父亲,对她要求家里上下必须井井有条,干干净净,所以在她长大后的择偶对象就是希望遇上一个无论她将房间弄得多么凌乱都不会责怪她的另一半;那么丈夫呢,从小在家里排行靠后,基本家里面他说的话没什么分量,所以他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自己说的话能够受到尊重。
经过医生这番话,相信大家都理解了为什么这位妻子老是把浴室弄乱,而丈夫说话如此大声的原因。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人如果在自己做父母以前,没有深刻反省过自己的原生家庭,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自己家庭中的受害者。
尽管现在很多人选择了不婚,但是每天依然会有许多条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却没有被自己的父母尊重与喜欢。前几年有部电影叫《何以为家》,讲的是一个12岁的小男孩将他的父母告上了法庭,理由是父母给予了自己生命,却没能照顾好自己,最后法院判定他们从此再也没有生育的权利。
有人说:“做父母是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可大部份的父母未经任何培训就上岗了。”
因此,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可能会对我们说出以下这些话:
“你怎么这么笨!我早就告诉过你……”
“我不明白你花钱怎么能这么大手大脚。”
“一点主见都没有!自己是怎么想的都不知道吗?”
“你穿这件衣服太丑了,一点都不适合你,去换一件吧!”
“你成天大惊小怪的!”
“你看看某某家的孩子,怎么人家就能做到……”
因为成长过程中听惯了这些话,也许很久以后我们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不喜欢被人这样对待。但我们的潜意识会逐渐认同说这些话人的看法,即使这并不是真的,也会不断尝试找说法符合这些观点,直到完全吻合。
这就是“煤气灯效应”,某人坚持要你同意一个你明知道是错误的观点,你虽然极其不愿,最终说服自己去认同,而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渴望得到这个人的认可。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心甘情愿待在父母与自己创造的“煤气灯探戈”里,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久而久之,你会产生“不知道为什么已经无法做对任何事情,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这种想法,然后自卑,迷失自我。
02
想要摧毁一个人有多么简单?举个常见的家庭案例。我妈从小就不认可我的穿衣风格,每次我自己或者跟朋友去买衣服以后,第二天穿上新买的衣服,她总是会说:“这衣服太丑了吧?谁给你买的?去换一件吧!”
我刚开始不相信她说的话,觉得她在故意挑刺,但是以后每次穿新衣服在她面前,都听到她说一样的话,甚至越来越过分:“拜托你赶紧去换一件吧,穿得跟XX似的,丑死了!”
慢慢地,我跟她辩解说:“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你喜欢A,我喜欢B,这有啥好说的?”说完,自己短时间内一直想着这个事,甚至渐渐认可她的观点,我的穿衣风格确实不太好,她说的也不无道理。但这时,我还是会觉得自己也没有问题。
直到后来,她的话语开始向身边人传播:“你看,你姐这衣服好看吗?”、“你看,她穿的怎么样,一点都不适合她,对吧?”、“让她换一件,非不听!”等等,这时我的情绪开始有些压抑,渐渐怀疑自己,然后想,她可能是对的,我就换一件吧,以后还是让她陪我一起买衣服吧。
大家可以想象到,以后我做每一件事情都会咨询我妈的态度,对吧?那么我呢,就会长成一个没有主见的乖乖女,因为我的自我认知已经一点一点地被家人蚕食掉。这个就叫认知否定。
“煤气灯效应”是由煤气灯操纵者对受操纵者的一种情感虐待,这种心理操控行为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十分信任的人人们。通常会经历上述例子的3个阶段:从一开始对某人的观点不相信、不以为然或不屑,到慢慢替自己辩解,最后到完全认同了他人的观点的压抑状态。
不过可能我的性格比较犟,所以在我妈妈说出那样的话的时候,我会反驳说:“穿什么样子的风格的衣服是我自己的喜好问题,你们的意见可以提,但是我也可以选择不接受。”
没有想到,就是那个时候这样子说,其实是拯救了自己。一个由母亲建立起的世界观,跟由自己的选择去坚持的世界观,其实是不同的。
后来有一次在给一中学生上课时,他戴着眼镜上下打量我一番,然后跟我说:“老师,你本来就这么高,为什么还要穿高跟鞋呢?”
直到很久以后,我都还记得我的回答:“穿不穿高跟鞋呢是老师的选择,只要老师没有对不起观众、做出伤害大家的事情就可以咯。因为我觉得穿3cm的鞋子让我看起来刚刚好呀!”
03
那么,我们如何在看见并觉察煤气灯效应以后,建立起有效的防御机制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 为什么我们会容易被煤气灯效应操纵呢?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内心的渴望都是得到周边人的认可和欣赏。这就是人性的一个特点。对于认定“我还不够好”或者“需要对方的爱和肯定,自己才能完整”这一类人群,就会很容易被煤气灯效应操纵。
建立起防备机制的前提是: 建立强大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内心勇气,必须要接纳真实的自己,我不是被别人定义和书写的,我就是我;其次,让自己和他人有边界感。在中国的文化里,我们是一个整体,也就是相当于我;在外国的文化里,我是我,你是你,我们是我们。
在与他人社交遇到冲突或者矛盾时,不要去问谁对谁错,而是要先问自己被人这样对待舒服吗,以自己的感受出发,过度的考虑到他人会让自己不断与对方同化在对方的圈子里。
勇敢说不是一种能力。很多时候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别人或者不好意思请求别人帮忙,都是一种隐性的心理疾病。我们一定要放弃做好人的执念,学会在他人与自己的相处之中保持平衡。
曾有人问孔子的弟子子贡:“你是孔子的高徒,一定很聪明,现在我有一个问题想要请教你: 一年有几季?”
子贡笑答:“四季。”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子贡理直气壮,来人毫不示弱,两人争论不休,于是找孔子评理。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番,作答道:“一年确是只有三季。”
此人满意离去。
待人去,见子贡疑惑。孔子继而说道:“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从未见冬。因此,在其思想里,何来冬季?你跟此人争论,就是争上三日三夜也不会有结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与你不一致时,没有必要争出个谁对谁错。《欢乐颂》里说:“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傻瓜论短长。” 形容真是再贴切不过。
越是这种时候,不争方显智慧。提醒自己: 不要争论!不要争论!不要争论!
如果在关系里感觉到被隐性控制的强烈的不舒服,甚至为此产生抑郁倾向,那一定要去寻求外界帮助。否则,只会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只有觉察并识别自己是否处于操控的关系,并积极摆脱“煤气灯效应”的被人隐性控制,才能重新找到自己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