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理论学派间的巨大冲突
安娜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自我功能很弱,在给儿童做精神分析治疗时,需要有更多的教育引导的味道。
梅兰妮克莱因:认为儿童的自我功能不弱,甚至比成人更强大。给成人是怎么做精神分析的,就怎么样给孩子做。
温尼科特是克莱因的学生,创出了中间学派:温尼科特母婴关系
温尼科特书实际上没有婴儿这种东西:婴儿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你如果兼具一个婴儿,你就一定会同时看到他的妈妈。这也说明了母婴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要找温尼科特的作品,买台湾版本的书籍)
温尼科特有非常独特的里程碑式的视角:他关注的不再是母亲或者是孩子他们单个的人的状态,他关注的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是怎样促进或阻碍孩子的发展的。同时也是自体心理学派的先驱,他们之间是传承的关系。
假性自体有点像包裹在真性自体外面的一个壳。在这个人早年的生活环境中有很多危险,需要建立一套保护的系统,让真性自体不受到外面的风吹雨打。
真性自体在非常早年的时候,母亲能够非常细腻地感受婴儿的感受,并且能够给孩子提供及时需要的话,孩子的真性自体就会成长的很好。
如果母亲忽略孩子的感受,或是出于产后抑郁,不能满足孩子的幻想的话,孩子的人格就会处于一个破碎的状态。
温尼科特认为:所有正常的母亲,都会恨她的婴儿,如何理解?(完整共17条)
1、婴儿生下来之后不是母亲设想的样子。比如:皮肤褶皱、眼睛睁不开
2、每一个小女孩都在小时候都玩过过家家,扮演妈妈的角色,当婴儿真正生出来之后,完全背离了她的设想,这个是会构成他对婴儿的排斥。所有的女孩都曾经幻想跟爸爸或兄弟结婚,但是在这个婴儿生出来后她就知道这不是和爸爸生出来的孩子。(很多人听到这个会不舒服,因为这涉及到禁忌话题
3、婴儿会对妈妈的个人生活有很大的干扰。
4、为了替丈夫的家族传宗接代,会积累对孩子的怨气
5、婴儿对妈妈的态度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这也也会让妈妈有不好的、被使用的感觉。
6、在人际关系中,付出是一定有回报的,但婴儿并没有给妈妈的照样付工资,这会积累一定怨气。
7、婴儿或小孩可能会表现出对妈妈的理想化的幻灭,就是妈妈好多事情也搞不定。
8、婴儿也不知道妈妈作出的巨大的牺牲,而且有时会拒绝妈妈的亲近。这也可能会导致妈妈潜意识和意识层面很多的怨气。
为什么要强调母亲对孩子的恨?
这种目的有一点就是要挑拨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这种挑拨能让孩子继续健康的成长。
如果一个母亲他只能够觉察到对孩子的爱,而不能够觉察到他对孩子的恨和抱怨的话,她就可能会把这个孩子吞噬。
我们让母亲觉察到对孩子的恨,是让她和孩子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而这个恰当的距离能够让孩子的人格变得更加健康和独立。
而这个距离的空白会由自然的力量来弥补,自然的力量比所有其他的力量都要强大。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间,如果对孩子有一点恨的话,并且把它表达出来了,相当于对孩子的成长给了a gentle push(温柔的一推)。这一推,就可以建造真正健康的人格。
一个好的妈妈,与其说知道怎么和孩子打交道,不如说他知道应该不对孩子做什么。
婴儿会咬妈妈的乳头这个和是不是恨妈妈没有太大关系。
但有时候婴儿可能的确是恨妈妈,因为他在想到:我要活下去,不能靠自己的能力,而是要靠妈妈的乳汁,这会让他自恋受挫,所以他会恨自己没有自己滋养自己的能力,所以就咬妈妈的乳头。
这个会让妈妈觉得很痛,会有一些怨气:我对你这么好,把身体营养都给你,但是你居然还伤害我。
有些妈妈甚至会自己对自己说:如果你是一个好妈妈的话,你就要无条件地接纳和爱,包括对孩子糟糕气味的排泄物,这会让妈妈对孩子的一些反感的情绪压抑到潜意识里面,最终以变形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过度控制。
这可能导致孩子人格方面的问题、甚至导致精神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