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最后几天,已经决定要买支录音笔,听自己的课堂了。可惜,最后想了想,觉得不太现实,而且还有手机可以代替,最终没有付之于行动。
但是,今天,觉得很有必要听听自己的课堂了,尤其是普通班的课堂。
课堂很零碎,没有一根主线。以今天的《大学之道》为例,10班很顺畅,质疑题目,切入文学常识,抓关键句、关键词理清关系,明白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联系现实探讨八目是否过时。最后继续补充文学常识,探讨《大学之道》主题思想。
但是14班就有些云里雾里了,第一,预习不到位,于是以“画出每段的关键句或者关键词,思考段落内容”为预习题,让学生自主读。
第一段很顺利,第二段因为没有关键句,都是反复出现的词,学生思维没有一下子打开,开始乱说一气。这种情况下,直接告知答案显然是不明智的,于是,引导他们给第二段分三层,第一处和第二处学生清一色全部画错,重新引导他们一点点读,一点点找关键词,结构总算理顺了,而距离下课也很近了。
现在回忆起来,觉得也没有什么,我已经做到了在学生困惑处反复停留,反复诵读,但是,课堂上却是觉得很是着急:这么明显的重复出现的词学生为何找不到?于是我们就这样反复读,一点点细扣,答案就出来了。
这仍然是我的课堂,我的沮丧就在于此。
我提前预设了答案,引导学生向着答案。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活力高效呢?继续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