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说过:“你说什么样的话,就是什么样的人。”
而说话伴随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会说话和不会说话,懂沟通和不懂沟通,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会造就事态不一样的发展。
你有没有试过,常常对你而言非常清楚的信息,却让其他人困惑或误解。你告诉发型师“头发修一点就好”,然后你非常惊讶地发现她的“一点”竟然是你的“很多”。你激昂地与对方讨论某件事情,却发现你们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诸如此类的沟通过程告诉我们,沟通不在字眼里,而在心眼里。很多时候沟通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在那个沟通里是否足够用心,是否感知到了其真正所表达的意思。
作为普通一员的我们,要如何做,才算有心,才能提升自己的沟通,实现有效沟通呢?在《沟通的艺术》一书中就给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沟通的艺术》由美国作家罗纳德•阿德勒以及拉塞尔•普罗科特所著,从心理学的层面上为我们讲解了如何才能更好的沟通、如何在面对冲突时打开一个双赢的局面。作者投注了多年的专业经验,将《沟通的艺术》打造成为有关人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最佳读本。
该书兼具深入性、广泛性与完整性,特别针对性别与文化观点进行了贯穿全书的探讨。销售40载,再版15次的美国沟通教材,超过200多万大学生使用的人际关系读本。
通过阅读本书,让我对于沟通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以下跟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些收获,希望对你也有触发。
01
认识自我
你是谁?大家常常会问别人,却很少会这样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会这样深入研究自我,所谓自我,是你对自身的认识与感觉。
而在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自我坦露:有意向他人揭露关于自己的、重要的且不为人知的信息。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去构建与他人的沟通,给彼此带来更多有效的沟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会忽视了这个自我,没有足够正式那个真实的自我,往往就带来了一场又一场潜移默化的无效沟通。
这个自我,会随着时间、环境、文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而你要学会去感知每一段经历中那个真实的自我。有一位作家说,经历可以让基因变得沉默或变得有活力。即便是害羞,一旦落入生活之手,也能变得像橡皮泥一样。
所以说,不管你是怎样一种性格的人,都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打破自我,塑造自我。
作者在书中提出,关于构建自我形象的4点建议:
1)对自己有真实的认知;
2)有切合实际的期望;
3)有改变的意愿;
4)有改变的技巧。
通过掌握以上方式方法,并应用于自己的日常中,总会让你对自我有新的认识,对沟通有新的理解。
02
构建知觉
在生活中,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受自我概念的影响,对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态度与看法。
比如说,同样是外出游玩过程中,突然遭遇大雨的侵袭,有人会抱怨真惨,被淋成了落汤鸡,有人会感慨这雨来得真及时,带来了一场独特的雨中漫步。
而这份知觉,是受我们自己控制的,调动知觉的能力,对我们处理各项事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学会构建知觉,以此了解知觉。
作者在书中,通过以自身的经验赋予意义的4个步骤来达到这个目的:
1)选择
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所以知觉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选择那些能给自身留下印象的信息。
而在做选择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比如说刺激的强度、重复的刺激、动机等。所以,在做这些选择时,要清楚自己处在怎样的一种境况,更看中的是什么。
还有要记得这个选择,不仅包括选择注意某些刺激你的信息,还包括选择忽视某些其他的线索。比如说,你认可某个人时,你可能就会忽略了对方的缺点,你抵触某个人时,可能就会放大了对方的缺点。
所以,为了做出那个正确的选择,你得学会选择,做出那个正确的决定。
2)组织
在你接收并选择了那些信息后,我们必须学会用有意义的方式来组织这些信息,而不同的组织,会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刻板印象,在你心中,认定某一种思维模型后,后面都会将其对号入座。比如说你信仰宗教,那么你对待教友的态度就会和看待其他人的态度不同;你觉得男女有别,那么你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断句,不同的断句会造成各式各样的沟通问题,甚至发生争议,而在这份争议中,与其去争执,不如承认彼此的问题所在,进而寻找解决的方法。
3)诠释
在我们选择和组织自己的知觉后,我们还以某种方式对其加以诠释,使之具有特定的意义。
比如说,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一个朝着你微笑的异性是出于礼貌还是对你表示爱慕呢?好友拿你开玩笑是想活跃气氛还是想激怒你呢?
而在这份诠释中,你会受到个人经验、对人类行为的假设、期望、态度、自我概念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做出不同的诠释。
4)协商
知觉并不是孤立的活动,很多感受发生在两个人或者一群人中间,他们影响着彼此的知觉,并且试图在感知上达成一种共识,这个过程被称为协商。
而要了解协商运作的一种方法,就是将人际沟通视为彼此故事的交换。
正如作者书中所说的,在沟通中,知觉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你很难指出它的起点和终点。重要的是,我们都要学会在这一段段的沟通中,去理清自己的知觉,构建合理有效的沟通方式。
03
管理情绪
沟通塑造了感觉,感觉又塑造了沟通。这个感觉,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情绪,它们借由内在的生理变化发出信号,借由非语言反应显现出来,并且在大部分情境中借由认知的诠释而变得明确。而我们会通过这些信息来选择是否用语言来表达出内心的感觉。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讲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
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
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问:为什么?
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我们面对这样的境况时,常常都没有孔子的那种大智慧去处理问题,而是看到此情此景时就会一味指责对方,急于爆发出内心所有的情绪。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我们总是容易被表象的东西所欺骗,进而影响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爆发情绪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就将负面情绪带动到沟通层面了,进而影响着整个沟通过程。
为了能让你更自信、更有效地去沟通,就要学会辨别情绪的激发事件和你的自我内言,学会用更有逻辑的情境分析来重新评估你所有的非理性想法。
要想了解到全面的事实,我们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04
学会倾听
倾听是最普遍的或许也是最常被人忽视的沟通形式。听到跟倾听是有差别的,心不在焉的听跟心无旁骛的听也完全不同。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主持中曾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甚么呀?”
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
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现场的观众笑的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着注视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的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甚么要这么做?”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你懂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这就是“听的艺术”。
在倾听的过程中,切忌听话不要听一半,同时也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
学会倾听,是指弄懂别人所传达的信息的过程,它包含了5个要素:听到、专注、理解、回应和记忆。
只有努力做到这5个要素,才是真正有效的倾听,才能明白信息背后的前因后果,懂得别人所传达的意思所在。
沟通都是双向的,并不是单一的,要最终实现有力的沟通,必然要懂得其中沟通的技巧,并践行在日常的沟通中。
在《沟通的艺术》一书中,既关注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介绍,也加入了丰富实用的阅读材料。8大专栏、超过100篇文章,让你可以轻松学习和应用书中的沟通技巧。新增多部热门美剧、电影和真人秀的分析,让你可以轻松印证作者在每一章总结的沟通准则,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在本书中你将学到许多沟通技巧,通过亲身实践,你可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行为资料库。
要知道,沟通是门大学问,值得你我一生为之学习领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