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这种方法适用于何种情况?
A:
我这次的扩容是在双系统的电脑下(Windows, Ubuntu),把Ubuntu系统中/home
分区的一部分(25G)拆分出来,补到/
,顺便加了一点到/boot
分区。分区使用的工具是Gparted分区编辑器。
从网上了解,这种方法理论上也能操作Windows系统的分区,但我没有试过。另外,使用Gparted也可以进行新建分区,删除分区等操作,但我同样没试过。
Q:扩容的全过程如何(精华)?
A:
第一步,肯定是先备份重要的数据。毕竟数据无价,如果操作过程中不小心按错了几个按钮,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有没有备份,那就悲剧了。
第二步,制作一个特殊U盘。没错,这次操作在一般的系统装下不能用,要使用到U盘启动。因为Gparted不能对“挂载(mounted)”状态下的分区操作,只能编辑**“卸载(unmounted)”状态下的分区。我的电脑当初装双系统的时候是用U盘安装的,也就是从Ubuntu官网上下载系统镜像,然后制作系统安装U盘。使用这个安装盘进行开机引导启动,进入“Ubuntu试用版”,就可以使用Gparted了。
制作启动U盘以及进入试用版系统的方法可以看一下这里:<a href="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76a7e409bea83efc3b6e1507.html">Ubuntu启动U盘安装双系统方法</a>。建议制作Ubuntu16.04版本,因为我是用这个的,它的试用版自带Gparted。
第三步,开始用U盘进入试用版系统。
- 关机
- 插入U盘
- 开机,然后迅速狂按Esc/F12/Delete/F2(具体按哪个键因电脑牌子而已,可以自行百度,也可以逐个试一下)
- 进入某个页面
- 选择带有“USB”的一项(前三步也可以换成进入BIOS系统,然后调整系统启动项boot来实现)
- 进入某个页面
- 选择“使用Ubuntu(try ubuntu)
- 成功进入试用版系统。
下面是相关图片
狂按Esc/F12/Delete/F2后进入的页面(1)
狂按Esc/F12/Delete/F2后进入的页面(2)
狂按Esc/F12/Delete/F2后进入的页面(3) 选择“试用Ubuntu”
选择“试用Ubuntu”
选择“try ubuntu”
第四步,启动Gparted。点击左边启动栏最上面的图标(或者按键盘上的win键,也就是ctrl和alt中间那个),在弹出的搜索框里输入“Gparted”,就可以启动了。
第五步(关键!注意),设置相关参数。这里要知道的是,Gparted调整分区大小的原理是通过把一个大分区拆分成一个小分区和一个空闲分区,以及将一个空闲分区和一个小分区合并来实现。另外,Gparted合并分区只能合并两个相邻的分区。
下面的操作是,首先右键选中/home
,点击“resize/move”,在弹出的窗口拖动容量条,或者直接输入“之前/后的空余空间(preceeding/following spare space)”来吧/home
目录拆分。要看清楚分区表中/
和/home
的位置关系,然后在决定是拆分出来的空闲空间的位置。如果是如下图的 位置,则要这样输入,然后点击“resize/move”(此时只是设置,并未真正应用):
同样,拆分万/home
以后按照相似的步骤合并空闲空间和/
。然后点击“resize/move”。
第六步,确定无误后,点击“apply”,静待十几分钟,然后操作就完成了。接下来可以关机,拔掉U盘,在开机看一下。
Q:相关的软件版本有什么要注意的?
A:
-
我个人使用的是是Ubuntu14.04的系统,而U盘装的是Ubuntu16.04的镜像。16.04自带Gparted,其他版本不知道。
-
我是用的U盘制作工具是UltroISO9.6,这个软件好像要付费,但是可以试用好多天,反正我已经试用一年了。下载地址:<a href="http://120.198.248.25/cache/223.82.245.41/dl.softmgr.qq.com/original/Compression/uiso9_cn_9.6.6.3300.exe?mkey=5889e3d176f66f2a&f=9555&c=0&p=.exe&ich_args2=148-26174506039818_ce8470227eb100342c095460def5c024_10004303_9c886c29d3c1f2d89732518939a83798_7433a2a430f68b3e4fdcf7c693377728">UltroISO</a>
-
网上资料说也可以单独下载一个Gparted的镜像来制作U盘,那就不用特意去Ubuntu官网下载镜像来制作U盘,毕竟桌面版系统镜像有差不多1G。但因为我还保留着Ubuntu系统U盘,所以我就用了这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