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
深夜有感——行善还是为恶
行善还是为恶,这是个深刻的问题。
“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这句话陪着我们一路长大,然而,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这句话的权威性也在一次次的风波中动摇了。
伯夷,叔齐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正义,拒绝了孤竹君的天下,拒绝了周朝的粮食,拒绝了圣君周武王,隐居在首阳山上,最终饿死,无怨无悔。他们的行为可算是义举了吧?他们也是为孔子所称道的圣人啊,但他们却没有善终。由此观之,好人似乎有恶报。
不过那偷天换日,“斯人斯鼠”的李斯最终不也被腰斩于咸阳了吗?李斯有才,帮助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更是写出了千古留名的《谏逐客书》,然而呢,他最终却失节,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宰相位置,不惜篡改已经逝世的秦始皇的诏书,废掉了扶苏,与指鹿为马的赵高狼狈为奸,立了胡亥为皇帝,葬送了大秦帝国。他虽然有着不朽的功勋,但就他自己的综合表现来看,这个人的人品有着不小瑕疵,他虽不是大奸大恶,但也干过为虎作伥的事,从他鼓励秦始皇焚书坑儒一事早已透明,此人没有圣人的胸怀,也只是一个畏畏缩缩的精神贫民。那么,这个人最后不也被腰斩咸阳了吗?由此观之,坏人也不见得就有好报。
我认为,一个人的言行,是以自身为出发点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而这些言行,对于外界环境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影响,如同考试答卷,卷子交给老师,老师判分,这个人的言行招致的报应是由外界发出的,在世俗世界中,这个报应的利益性质也就由外界的一种大势决定,顺者昌逆者亡,伯夷叔齐便是如此,即便是义举,但是他们不顺于大势,故身死,而李斯,也是因为赵高等人对他之前惊艳表现的忌惮,所以招来祸患,由此观之,在世俗意义上,一个报应的盈亏性是由顺拟关系决定的,与行善为恶无关。
那我们为何提倡行善?因为报应不只有世俗意义,在不一定甚至一定不存在世俗的回报上,善举与行善的人尤为可贵,他们也总是成为历代所称颂的贤人甚至圣人,屈原虽然投汨罗江身死,但他的道永远不消,他的正义之道将随着他的故事被历史携带着,千古流芳,我们行善,是因为我们要追求精神上的境界,要获得心灵上的安心,行善者,虽然天未必倾向,但是自身,一定活的舒坦,因为他们内心很安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