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次跳出行业尝试未果,我们从19年年底就在讨论软件行业的问题和机会点,希望不跨行业去做深度或广度的拓展。
现状下的软件外包公司同行们在做的尝试有:
01从外包项目积累做行业方案或产品化
作为软件团队我们接触了大量行业,发现同行们都在寻求产品化的路子,希望拳架打老,方法成套,从中找到可以标准化和通用化的产品,并以之为组合拳进行商业化的拓展,从互联网行业的底层人头买卖过度成以技术驱动产品的公司。
在这过程中他们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技术思路到销售思路的转变,大部分10-40人左右的外包公司老板都是项目经理或者技术出身,在原本的平台或者体系下面积累了人脉资源,出来拉扯一个小团队做变现。也有情况是利益的输送,因为公司其他股东通过代持体现,本身还是在甲方任职。还有受不了大公司的政治斗争或者想寻求更为自由的时间和管理。
大部分技术出身的老板对于销售和商业化的渴求是不够强烈的,没有外因或者团队自驱动就会变成一个能赚点小钱活得也算安稳的公司。如果团队自得其乐也好,但公司和人才本身是两条平行线,发展趋缓一定会造成大量优质人员流失。
虽然技术也可以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毕竟我们互联网的先锋们都是程序员转的产品到老板,但活得小滋润,加上有着小傲娇,没有对金钱和成功极度的渴望,就很难放下身段撸上裤脚沾上泥,脱离温暖圈走向不确定性更高的未知。
02从基础服务商变成合作伙伴
一个公司或项目能成一定是多种因素组合而成,如资金,团队,资源,大环境,政策等,所以有部分技术外包公司在完成生存的基础上寻求的发展是技术投资,也有人想把这个形式做成一个产业,但都起不了量,早期项目存活率超低以及发展过程中不可变因素太多,投资是学问,终究看人品。
当然不妨大量创始人拿着让我们为梦想窒息的噱头,希望说服技术团队不给钱或者绑定某种核心技术资源低价为他们服务。技术投资原本是让项目方找到靠谱的技术,承担合适的固定成本替代自己没有CTO角色下自己搭建技术团队的试错成本,同时免除掉在项目MVP阶段长期投入的人员工资,后面却演变成击鼓传花,相互搭台,左右太极,你不支持他你就没有梦想,忒不要脸。
现状下的技术投资有几种形式:
成本开发:早期股份加上人员工资成本;
固定费用:划拨固定团队全职开发不穿插其他项目,支付所有人员成本,早期股份或固定利润;
不给钱开发:早期股份白嫖。
这里面玩的大的就是项目方相对比较强势或者发展前景比较好,技术团队整个全员直接加入,而创始人给钱给股份,建立在本体业务发展速度比较快样才能平衡掉技术团队与业务团队之间的摩擦。建议股份该落实的尽快落实,要不然大多情况都是分崩离析或者扯皮加烂摊。
两者之间我见过最好的情况就是财务的独立核算,项目方负责发展,技术负责支撑,给与一定的利润,有年框或者持股,实际还是保持一定的自主权,不合适了就好聚好散,相互还拿着少许股份。
基础技术服务项目,技术方其实不具备大的谈判筹码。
03做代码开发的配套服务
苏州这边到时候有些先驱已经在做尝试,主要有三个招式:开源,公开课,课程体系。基于PHP和.net框架的开源最多,基于免费的开源产品来经营社区和品牌,通过基础设施的支撑和服务来形成联系网,有的团队已经设计出了培训体系产生盈利项脱离出外包,也有团队靠着维系社区成员从中筛选出来优势客户做定制,更有团队已经基础设施的完善从而拿到行业投资完全脱离外包行业做深产品做大社区。
当然,多数先驱走了成先烈。
这里面近两年有热议的无代码和低代码开发平台形成了一股热潮,远景是解决了一个基本问题:避免程序员重复造轮子,从而都公司降本提效。我们看到任何一套系统,在风口的时候都会不同的程序员写上100遍以上,所以有人想从基础设施出发。分为无代码和低代码,一是非程序员懂产品设计就可以拖拉拼凑出客户端想要的产品形态,系统自动匹配服务端逻辑和后台功能,这个更偏向业务系统,表单系统;二是常用功能控件进行组件化封装、将常用业务场景进行模板化,用户通过可视化配置模式即可快速搭建应用,大幅缩短开发周期,这个更偏向行业软件方向。
这也是伊品众在做的方向,目前思路上是基于大量的案例中产生高质量的代码模块库,把库开源,让所有程序员低成本低门槛的接入基础代码,并且在开源之上开发,脱离重复模块的代码输出。
当然,这个事情的成立在于:
通过模块的数量级达成开发成本形成质的降低;
与时共进的更新提供高质量代码模块;
企业IT人员,社区程序员,市场等人员的利益趋同。
而这里面我们不断在讨论的就是市场对于软件行业到底还有哪些机会或痛点:
1 优化层:更好的开发环境,更丰富的开发工具,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低的产品试错成本2
服务层
l 去中心化的应用:用于存储的云服务,用于沟通的社交应用,用于支付的金融基础设施,用于买卖的交易平台;
l 中立的三方平台:帮助用户保护隐私的工具,鉴别劣质应用或公司的服务,维护个体基本权益的低门槛平台;
l 真实公开的市场环境:从线索到机会,从参与到分润,从博弈到共享,让IT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可以针对性的输出有效价值,不限于代码,超越于职业,赋能于行业。
3
业务层:
l 帮助企业:降低招人和试错成本;降低非核心应用的开发成本;降低上下游资源寻找成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l 帮助创业者:找钱找人找资源;
l 帮助程序员:寻找有长期发展价值的公司和领导人。
4
具象问题层:
l 35岁以上资深程序员的二次就业或变现问题;
l 公司对于程序员面试具体工作的考核验证问题;
l 对于新员工面试验证实操问题;
l 开发团队内部的降本提效问题;
l 供应链金融系统是否能降低非核心企业融资成本;
l 垂直化是否能降低行业上下游资源对接成本;
l 待更,有想法联系我,文末有微信。
当然有些“机会”纯粹是异想天开,有些“机会”则被验证撞破头也跑不通的南墙,有些“机会”是草根创业者可望不可及的。
怎么说呢?
不管是不是技术出身的创业尝试,在早期总是有着高出于现实的期待,而回落和反弹又难持有平常心。
大多数人没法接受的事实就是,你所获得的成功是因为风口的幸运,大于自己的努力和判断。大多数人也都低估了平台的重要性和高估了某个自己能掌握的局部优势。
大多数人也走不出财富的自由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