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部分时间我都是每天听1节云课堂,主要就是冬吴相对论。
不得不说,吴伯凡确实很博学,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其实,我们大家不知道的是,类似于他这样的只是大V,背后都有一个专门的学习团队。有人读历史,有人读哲学,有人读心理学等等,然后每天形成一个学习总结,这就是大V们能够保证稳定输出的来源。
要不,谁能每天写那么多东西呢?早就枯竭了。如果你看过吴伯凡的冬吴相对论、伯凡时间或者博客,还是会发现很多一而再再而三重复的地方,所以他们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摄入,积累消化后再输出。
但是,看一个人的东西越多,我的疑问就越强,这么能写、能说的人,会不会是个嘴炮?
就是,写手只是一个思想的贩卖者、传送者,而不是实践者。
他们总结了很多道理,很多面对各种情况时的方法论,很多个人的思考,而由于道理太多了,他们实践得过来吗?
那会不会是这种情况,就是不管萝卜茄子西红柿,都给读者旁征博引一些,反正你总能在里面找到你想看的东西。
这些道理,他们真的用过吗?
塔勒布在《随机漫步的傻瓜》自序中有一句话,“写这本书时,我的原则是避免讨论我没有亲身经历的事,或不是我独自发展出来的东西,以及我还没有吸收消化完全,没办法不费吹灰之力写出来的东西”。
如果用这个标准,现在的写手们写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不可以写出来的。
所写的道理都没经过自己的实践和验证,那读者不就成了小白鼠?
于是,我把每天1节云课堂,改为了每周1节。
对于我来说,主要是每天1节,内容太多根本消化不了,更别说去实践了。如果不能学以致用,那道理就成了废话。
爱比克泰德总是教导他的学生,“如果你学习功课不是为了能在实际行为中体现出来,你学习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呢?”
(完)
版权声明
欢迎转载,无需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