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住,就是点要准。所谓准,有两层意思。其一就是认识到痛点是一个极小的点,只能通过按压来确定,不允许通过推动来确定;其二就是开始时要准,按推过程中也要准,不能有须臾滑动,滚动,更不得旋入旋出。轻按住的"轻"是要求找点时要缓慢透入,不附带肌肉组织等不必要的疼痛,避免干扰,从而找到真正的痛点。"轻"也有在按住痛点时,不要大力压迫,为接下来的推动做准备的意思,否则,压得太紧,一来疼痛过甚,二来也推动困难。
小幅度
小幅度,强调的是推。按推之目的是为了在最小疼痛的状态下力透深层。只推不按,浮在表层,效果不彰,虽轻柔亦不可取;只按不推,疼痛感、压迫感太强,身体会产生对抗。所以"推"是为了更好地"按",用最小限度的"推"来实现最大限度的"按"才是我们要的。故在按推过程中,必须先推开,方可按入。否则,就会有压迫感,疼痛感也会加剧。
尽量小幅度的推动,既可以精准地按住痛点,将力量集中使用,也可以尽力避免推到痛点周围的骨胳或筋、肌肉等组织。若推的幅度较大,则易离开痛点,推到不必按推的周围的组织肌肉骨胳或筋等,甚至严重地拉扯筋,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疼痛,既消耗体验者的体能,又有可能对体验者造成新的伤害,并导致消耗更多的内外热源以修复新伤。
缓进入
缓进入,强调的是按。按是目标,推是手段。若按入的速度较快,则易造成推不开,进不去的结果,且压迫感强烈,疼痛太甚。又虽强行按入,不但大量消耗体验者的体能,操作者的工具也易受伤。体能尚佳的体验者,在症状与疼痛间勉强选择了按推,也是无奈之举,对推广却毫无兴趣可言,对体弱重症者,后果则不堪设想。
缓进入,要求匀速进入,即推与按都是连续的动作。也要求按推的幅度要逐渐减小,不要有剧烈的突变,要过渡自然。特别是在枕骨下沿、荐椎部、臀部等处,要特别注意。尤其是臀部痛点多位于筋下,且皮肉层较厚,建议保持轻松的按推姿态,边推边减小幅度,先行舒缓开皮肉与筋,再按推痛点。如此,体验者多可获得舒服享受的按推,又高效解除症状。由于将舒缓作为按推的第一次序,不易按伤体验都的皮肉与筋,则按推时基本不会消耗体验者的体能,按推后也不再行舒缓,内外热源亦可以更多地为体伤所用,而不必用来修复按伤的肌肉等。
力源
既然是按入,就要有力量来源。按入的所有力量,无论大小,必须完全借助躯干之力,如此,操作者既省力,又不影响工具推动时的稳定性。一言概之,躯干负责按,工具负责推,互相配合,互不干扰。讲的直白些,工具应该是零用力。但凡使用工具加力的,力量定难持久,必有起伏,亦导致加力速度太快,致使体验者剧痛。操作者自己也比较累。
关于按推姿态
为适应推动方向的与骨缘平行的要求,按推姿态必然有所变化。操作者以方便舒适为宜,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保护好自己。再者,操作者与体验者是一体的,操作者舒服了,体验者也会享受按推。
综上,操作者在进行痛点按推时,只要能够贯彻落实“轻按住,小幅度,缓进入”的九字方针,就可以做出享受的高效的按推效果。而造成疼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始时没有找准点的位置,或者说没有找到点;二是开始进入时离开了痛点;三是推动幅度较大,时而推到点,时而离开点;四是加力深入过程中,离开了痛点的位置;五是进入速度太快,没有推开就强行按入。
按推时可以实现无痛或享受的解释
第一,我们必须将确定痛点与按推痛点明确地分为两个概念。为什么要痛?那是确定痛点的需要,是为了确定按推的目标对象。为什么会痛?中医讲,不通则痛。不通只是一种现象,痛是一种感受。现象与感受之间的形成机制是什么呢?当痛点处发生气血瘀滞不通时,必然会导致相应组织内的气血运转传输不顺畅,由于气血进出不畅,滞留在组织的气血会越来越多,从而对组织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压力到达一定程度时,便通过神经以疼痛的形式传递到大脑,从而引起关注。肿胀则表现为外在的现象,可以看得到,是眼识在起作用;疼痛则是一种感受,却是意识在起作用。
为什么按推时可以不痛或享受?
当我们明确了痛是在一定压力下产生的结果时,我们便可以调整按推的手法,使按压的力量不大于产生疼痛所需要的压力值,从而努力做到不痛或享受。大家可以在自己的手背部渐渐用力按压,来感受一下从不痛到痛的发展过程,就可以明白了。
按推时要需要逐渐加力的。又如何实现在加力的过程中不痛呢?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将推与按两个动作的职能分清楚。当推开一层痛点时,按力便可增加一分,但并不会疼痛。如此反复推动,就可以实现完全推开痛点也不会疼痛的效果,甚至对体验者而言也可获得享受按推的喜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