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湖南师范大学
泛娱乐时代下的“娱乐至死”

泛娱乐时代下的“娱乐至死”

作者: businessbusy | 来源:发表于2018-03-19 23:17 被阅读3次

           (认证评论员 左涛)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波兹曼花了大量笔墨来对比印刷时代与电视时代的特点。他认为印刷时代的话语是清晰易懂的,严肃而有理性,而电视时代的话语却是无能而荒唐的。这不难理解,媒介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虽然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这种介入却是不为人知的,人的思维会按照媒介的框架去发展,从而改变自己的感知方式和交往方式。因此电视的出现会将人类的思维改造成“只顾享乐,不再思考”。

           现实真的是这样吗?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也日渐高涨。其中,不少人走上了追求感官刺激的享乐之路。“颜值即正义”等言论层出不穷,演技好但长相普通的演员往往湮没于娱乐圈,反而某些空有颜值的明星抢占了最大的流量。再加上场下粉丝团们的狂热参与,似乎整个社会都已变成了一场“秀”。

           但个人认为,正是有以下几点的存在,赫胥黎的预言并不会成为现实。

           首先是受众具有选择性心理。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把受众当做“乌合之众”,即麦奎尔所说,这种大众没有辨别力和抗拒力,只要接受到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就会像中弹的“靶子”一样倒下了。但显然,“皮下注射论”的观点是错误的,受众对于传播媒介有着自主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因此,所谓电视传播媒介将使受众“完全接受电视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是夸大的,受众并没有“死”,媒介对人的影响力也是有局限的。再者,由于电视,或者说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往往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众,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他们对于传播内容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

           就个人看来,可以说正是电视媒介的出现,才有了大众文化。在文字印刷传播时代,文化的创造、解释、使用都掌握在少部分精英手上,而这种精英,就是掌握了文字符号的人,只有他们才能够成为文字印刷传播的受众。根据马太效应,这部分掌握了传播信息的少数精英,能进一步控制文化的走向,普通民众只能听命于知识精英的控制和摆布,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接受传播的权利。然而,电视图像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种限制,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综合性的大众媒介,电视图像传播具有广泛的全民参与性、接受性和互动性。不论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等其他外在因素,任何人都可以接触电视媒介,而电视媒介内容的丰富性又能使每个阶层的人找到适合自己定位的节目,由此,大众翻身成了传媒的主人。

           当然时代需要娱乐,也需要严肃。就像波兹曼所说,“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尽管娱乐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与笑声,但我们依然需要思考,笑过之后留下了什么。人们在日渐一日的笑声中变得空虚与麻木,甚至不再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娱乐至死”。要想避免这种情况,至少两者要做出努力。一是电视节目制作者方面。注重文化内涵而非纯娱乐消费观众的电视节目,受益的不仅仅是受众。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奔跑吧兄弟》和《极限挑战》,二者同样是引自韩国,同样是真人秀节目,但前者在豆瓣上的评分从第一季的7.6到第四季的4.6,一降再降;反观《极限挑战》,从8.9到9.1,不降反升,好评如潮。大部分人对比了二者后最大的感受在于,《奔跑吧兄弟》让人感知疲劳。一样的游戏设置,一样的环节,而深层次的却是空的。而《极限挑战》在编剧上就能让人感觉到野心,比如《漫漫人生路》,让人感受慢节奏的生活;《百元的幸福》,平凡生活中的小幸福,等等。二是政府方面。我国与西方传播市场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的市场不完全是由利益决定的,政府也可以在适当程度上把控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泛娱乐时代下的“娱乐至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vm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