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笔者观察,对于某项尚未习得的技能,周围很多人,包括笔者自己都抱着这样一个观点:等需要的时候我再去学它,或者等我用到了再去学它。现在手上一堆的事情/人还累得半死呢,哪还有这闲心干这个?
概述
17年的时候,笔者有幸拜读了《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受益颇多(这里我们先不讨论作者其人,只谈书本身的内容)。
在书中,作者明确提出,我们只有习得了某项技能之后,才能确切知道它有什么用途,而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知道有啥用了再去学"。
对此,笔者深以为然。正如我们偶尔会听到,甚至自己也会发出类似的感慨 —— "真没想到,xx年之前学的yy技能还能用在这里?"
分析
往往我们所宣称的"知道它有啥用",基本都是某人告诉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难题其实可以试着用XX来解决就会轻松很多,而这里某某一般我们都会称之为老司机/有经验的人。这还不算完,这个人还必须是我们所信服的,而且我们自己也对这个难题所深恶痛绝,当然还有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如此种种因素同时生效,我们才有可能去“知道它有啥用”。
另外工作经验稍微长一些的人应该就能感受到——随着年限的增长,你所从事的事情,越来越多地是那种之前了解很少,甚至头次听说的;试想在这种境况之下,基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你无法找个一个能够完美契合你所遇困难的场景的协助者或主导者,加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你必须要独自去面对这些未知的问题,试想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如何去获知哪些知识可以解决你的问题?百度吗? 谷歌吗? 你所面临问题的上下文只有你最清楚,因此最有可能得出最优解的也只能是你。
任何事情不可能给你无限的时间去解决,凡事都会有一个deadline,预备知识越多,得到最优解的可能性才能越大,才有希望挖掘出某项技能的"高级用法",进而出奇制胜。
几个例子
但凡观点类的文章,举例必然是不可少的环节。
首先来个名人的吧,乔布斯大学退学选修书法的时候,他是想着为未来的IPhone设计打基础?
相信诸位身边或者自己身上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现象——曾经以为最没用的东西,迫于无奈学了,在之后的岁月里越来越庆幸当初被逼着学了。所以父母为什么逼着孩子辅导班,培养兴趣,逼迫孩子读大学,上名校。等你终于明白这些东西有啥用的时候,你还耗得起,你还捡的起来吗?
写文两年以来,笔者感触最深的是这语文能力真是要命,当初那些名言名句怎么不多背一些,现在明白重要了,你还能回到当初的状态去学习吗?
另外一个离笔者最近的例子是工作中的,关于Apache Camel的应用,之前初步的了解这玩意是做EAI的,好奇之下抽了几天研究了一下。而几个月后恰好公司需要搞业务的自动化流程,其对安全性和流程日志,事务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而员工的素质差距与之相比较大,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启用它,最终成果也证明了这项选择是比较明智的。试想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第一你能想到Apache Camel还能用到这上面,其二你想到了,需求的紧急程度容许你还去从零开始来过几天吗?
几点反思
为什么一再强调基础,正是因为它们正是属于学了才知道有啥用,同样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基础好的人解决速度就是比别人快得多,对比,类比,联系这些人类的认知方式都是需要你博学之后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的。
过去,我们无法串连起未来,但回顾过去,我们才发现,每个追随真我的经历,都是一颗颗珍珠,有一根无形的线,把它们串连起来。 --- 乔布斯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你不去学,你怎么知道它有啥用,进而去应用它。"
相似性
" 你把我放到那个位置,我自然就会xxx ",只能说这位同学你想得太多了,一群人里挑出一个当做负责人,不是因为他能胜任,是因为他是这些人中最合适的,展示出你的实力,而不是等着别人来发掘你。
反问
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世界—一个问题的解决伴随着一堆其他问题的出现。我们如何取舍“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问题?
学习排列任务优先级,重要的往往不紧急,紧急的往往不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