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那个世界回来,看着《你的名字》,日本的八年光阴哗啦啦地在影院大屏幕前流过。
说心里话,日本对我的影响大到,回国后的自己,有时候自己都接受不了自己。就像今天去影院的路上,我都是嫌弃着这样的自己的。
我在简书的前一篇文章6000字浩浩荡荡写了对我很大影响的日本人中的最重要的一位的片段。如果有时间,哪怕是余生,我都希望能更完整得呈现我与他们的故事。我想把我认识的每一个日本人的故事都写下来。
扯回来,今天和老公去看了《你的名字》。我在电影院就大哭了。倒不是因为什么豆瓣上的什么“相遇”“爱”啊“穿越”之类的关键词。一方面,城叔呈现的画面感太强烈。让人觉得这动画片简直比纪实片更真实,还那么美。细节处到主人公用的所有的笔记本、文具,自动贩卖机吐出来的咖啡牌子,新宿街头的广告牌、都是就是日本最真真切切的生活,一模一样。感觉回到了我生活过的东京,画面那么美,又那么真实,故事会呼吸。
但让我嚎啕大哭的并非爱情的情节,跑来跑去得不得已相见。要知道,日本的电影对于爱情的可惜、哀愁、错过简直太多。但《你的名字》真正打动到我的,是它反应出来的最真实的属于日本社会的折射和每个日本人内心精神的痛楚。
而我也一样有这个痛点。
便利店进门的声音,电车挤在门上,打工的餐厅遇到刁蛮的客人却因为服务至上的日本社会依然道歉赔罪,乡下的老太太总是和蔼朴实,农村的原始感在自然和人心上都被保留得非常纯粹。
特别是想说的是彗星划过,陨石带来的毁灭,及人类在灾难面前的情节。就是这段让我感受到了阵痛。
作为一个外国人,影片播放到这里时,我都能想起2011年日本大地震的情节,也能回想起自己在日本那么多年那么多日日夜夜里各种大大小小的地震。灾难来时,广播播报的声音,避难场所永远是学校,政府的判断和措施尤为关键,人民在灾民面前的行动……这一切虽然被拍成类似科幻片动画片,确是最真切的场景、最真切的画面,最真切的表情浮现出来。
每当这些年有人质疑我对日本的过度好感度时,我都会这样告诉他。当我还是个孤独无助的大学生只身他国求学时。地震来了。其他国家的飞机在各大机场让他们的国家的学生拿着护照免费登机回国,我们的回国机票涨了20倍也一票难求。而在地震发生的时候,是结识不久的日本人(舜川)将我接到他们家,让我可以看电视新闻了解情况、与家人报平安。当时的我所在的九州其实没有影响。但九州的超市物资全部输送到震灾区、我们的商场、学校晚上关一半的灯来补给能源给灾区。街上的自动贩卖机、便利店免费开放,却没有人争抢、没有人插队。机场里我没有见到一个日本人逃跑。而此时隔着太平洋的中国开始了抢盐活动…
我很幸运,当时并没有受到大地震的影响。但这场311日本地震给我带来的震撼太大了。这场他国的国难留下了太深刻的体会。那一次,我没有回国,因为我丝毫感觉不到危险。在那以后的每一次日本地震中,我也从来没有害怕过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地震过去了6年的今天,现在的311,整个日本所有人也都会停下手中的工作为大地震默哀,那一天我们公司都要做防震灾演习和教育。
我以前也问过我的日本朋友,日本经常地震你怕吗?当时她的回答让我觉得好笑,而现在,我是赞成的。她说,“我觉得自己好幸运这地震在日本发生,否则如果发生在其他地方,简直不敢想象。”如今的我,完全赞同。是啊,也许日本的确不是最安全的地方,但面对灾难的精神与应对措施是特别值得尊敬的。
这个痛点相信所有在日本常住过,与日本人深交过的人都能感触到。时隔6年了,这个民族依然在精神慰藉着那一天。一个作品所带来的精神抚慰,是可以关怀到很多人的。至少我有感受到。
看到很多《你的名字》观后感都是情情爱爱,但实际上更深层的东西太多。除了灾难的痛点,还有对日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农村的生态保护,以及一村一品一情节的宣传。这些都不是假大空的,是我这些年走在日本的每一个小地方,都感受得到东西。哪怕是一个小镇,总保留着自己的东西,当地人引以为傲的、用世世代代去守护的,可能是一种手艺、可能是一碗拉面。
就好像看完电影,我马上就想去岐阜县转转,这应该是众多效应中的一小种吧。我想这就是导演对他的国家、他的文化的一种大爱吧。
这个电影感觉需要再看一遍才能理顺思路。今天也是趁着刚看完的热乎劲随便瞎扯几句。就是刚才被情节带回了东京,带回了日本的农村。我也想牢牢抓住这份共鸣,随手码下几个字吧。
我眼中的《你的名字》的痛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