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刊词里,我说到了一个人要成事,就多向内求,并一步步去挖掘出那个本自具足的自己,而不是妄自外求各种技术、方法和工具,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比如早起这件事,你是被闹钟催着起床呢?还是心甘情愿地起来?
如果你为了赶飞机或上班,迟到了后果很严重,你就不是心甘情愿起床了,是被外力作用下的条件反射而已。你每天都这么起床的话,时间长了一定很累。
可是有的人闹钟还没响就起来了,根本不用别人催,早早就起来。因为她要早起为孩子,为爱人做早餐,为了热爱的写作事业,她自然心甘情愿早起。
你看,早起这个技能早就存在于人的内心,只是需要被人挖掘出来而已。
你真的想早起,不是靠外在的压力逼迫自己起来,而是多问一问自己为什么早起,把敷在「早起」身上的尘埃拂去,就看见自己真实的想法,你就能愉快地起床了。
这是成事基本的逻辑:先从自身出发,知道为什么做,再给它真实的反馈。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他的结论是圣人之道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不必向外去求什么,只需要「求理于吾心」就好了。
不假外求,只向内求,不仅是圣人之道,也是普通人的成事心法,说它是底层的成事心法也不为过。
什么叫底层呢?就是最基础的,是我们做每一件事物或者思考一个问题时,最原始的出发点。
而一个人想要成事,首先要做的是从自身出发,多想一想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再去想自己能做什么,怎么做,最后才去借助外力去成事,这个顺序不能颠倒过来。
假如你看到别人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就马上要大干一场,见别人在哪个地方进货就跟在后面,见人家花钱打广告,也投入一笔钱推广,看到人家加班自己也熬夜加班。
最后你做成了吗?一般是做不成的。即使做成了又能怎么样,你不过是体验了一把折腾的瘾而已,因为你做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跟风,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要去做。
你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想法,一心向外求,整天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去博那1%的成功率,把自己折腾得疲惫不堪。如此做事,很难成事,做成了也没有多少成就感。
相反,当你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之后,就静下心来做好当下该做的事,不要跟风,不刻意去追求那么多的奇技淫巧,你就能不骄不躁地把它做成。
其实早在1512年,王阳明在写给王纯甫的一封信中,就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这句出自《中庸》第十四章,意思是君子内心安于当下的身份而行事,不妄自外求。无论处在什么角色、地位,内心都怡然自得。
当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就不容易被外界事物影响,安心做好当下事,心中自然安宁,正如有句歌词唱道:「内心的平安,那才是永远。」
而王阳明引用《中庸》的这句话,是为了解释如何安心做好当下事,不妄自外求:「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其中的这个「素」字,即是事物原本的样子,整句话是说一个人原本是富贵的,就要行富贵之事,比如花钱多做善事;原本就贫穷的,就不要勉强自己做穷人难以做到的事;处在相对落后和偏远地区的,就要做出合乎当地的事;处在患难之中的,就做当下患难可以做的事。如此一来,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安然自得了。
王阳明在这里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说富贵的人就一直富贵下去,穷人就一定穷下去,他只是想说一个人无论处境如何,都安心做好当下事,即使暂时感到痛苦也一心向内求,而不是妄自向外求,让自己过得越来越累。
比如清朝的道光皇帝,他明明是大富大贵之人,却为了装作简朴而刻意穿打补丁的衣服,就显得矫情了。他这么做,并不是让心灵得到安宁,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炫耀。
如果他真有这样的爱好,大可以私下穿而不让别人看到,毕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面的大臣们看到了也会跟风,这就不是一国之君所为了。
穷人打脸充胖子也是如此,有的人为了买到一部新手机,不惜四处举债甚至卖肾,就是向外求了——比如追求时尚,满足虚荣心。
如此不合时宜地消费,只会给今后的生活埋下祸根,日子过得不安宁了。
在《论语·学而篇》里子贡和孔子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问到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骄傲的人怎么样,孔子自然不太认可,他认为贫穷之人做到安贫乐道,富贵之人还谦虚有礼,才是最理想的。
王阳明则更进一步,他认为不管穷人还是富人,不需要用外在的一切行为来标榜自己的品行,只要在自己良知认可的范围内去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就好。
比如一个人明知道自己没有多少钱却为了面子大肆消费,就违背了自己的良知,这样的人就是自己没有某一样东西而强行向外求,即使得到了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又比如,当一个人发现自己缺少爱,他要在别人身上寻找爱吗?他是不是非得缠着别人,让别人爱上他,他才有爱?不是的。
他还是得向内求,在自己身上寻找爱,好好去爱自己。当他懂得爱自己了,别人才有可能因为他身上充满爱,而爱上他。这种爱,才是持久的。
当一个人只有正视自身条件,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行事,才不会做出不合身份的事。
这一点自然需要极高的道德修养,至少以孔子修身四绝「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即做事不主观臆断,不能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
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才有了后人眼里豁达的孔子,不仅贫无谄,富无骄,还贫而乐,富好礼,最后做到了淡化贫富划分,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也是这样的人。
回到王阳明开头的那句勉励之语上来,就明白他和先贤做到的都是同一件事,即踏踏实实、不卑不亢地做事,不会为了面子、为了尊严、为了满足私欲而拼命向外求,到头来不如安心做好当下事让自己收获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