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你以为他们知道,也仅仅是你以为罢了。
上大学后,我会注意保持每周跟家人一通电话,那时看来是一种应该保持的习惯。初懂一些事,把话语权交给他们,让他们多唠叨家长里短。
家长里短在现在看来,其实没有沟通的意义,当然也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来就是在废话。父母是想了解你的生活,而你只想着应付。
工作后,一周电联的习惯一直保持着,却渐渐变成了依赖,那种远离家乡,未见乡音的依赖,一种精神寄托。遇见连岳,开始跟家人倾吐内心的真实想法。
也有过被催婚的焦虑,那时二十三四岁,前路未定,想法未定,被家人急躁的情绪感染,仿佛人生只有这一件的大事可做。幸运的挺过了,在成长中观念成熟,也逐渐让他们接受,成功独身到现在。
之前且以为家人的性格比较温吞,但也爆发过争吵,一个决定,他们不同意。哭了大半夜,还是执行了原计划,十天后,又没羞没臊的回了家。
当时的争执点,在我看来是不理解,在他们的角度是担心。实际上我做了万全准备,但未向他们表明。我以为他们知道,也仅仅是以为罢了。
近来很少联系,这个年龄催婚架势愈演愈烈,虽说经济大权自握,可以主导,但不宜对抗,所以选择不听。去年教会的微信,看来是个败笔,你不去电,她可以来消息。但我不会说,周末收到“吃饭了么?今天做了什么”时,上扬的嘴角。
啦啦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