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知者无畏
上班的路上,总是看到一些骑着电瓶车的中老年人,径直在道路中间逆向骑行,一辆辆汽车相向而来,奔驰而过,但都被电瓶车吓出了一身冷汗,有些甚至猛然打了方向盘,汽车差点甩出去。
奇特的是,骑电瓶车的人倒是淡定自若,依然如王者降临,穿行在汽车之间。
我不禁疑问,“这些人有问题吗?这么危险的行为而不自知?”
但转念一想,脑子结构没毛病,而是思维意识出现了问题,在于“无知者无畏”。
他们无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马路上有“逆行”这个概念,更加不知道“逆行”面临的危险。他们只知道 ,只要是道,他们就可以行。是逆行,还是行哪条道,还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那是完全不相干的。他们更不会把“逆行”等同于“撞车”或“违规”。所以,观察他们,那是一种雄赳赳气昂昂,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的睥睨路人的神态。可能甚至认为,他们强大的气场,竟然把迎面而来的小汽车和大汽车都逼得往旁边道上去了。
我是曾经数次在一大清早,或是傍晚被吓到了几次,以致于一到那几处我都有心理阴影,尽量以低速行驶。
我们常常以“无知者无畏”来描述婴儿或小孩的行事行为,许多时候还带着赞许或褒扬的语气,但当成年人也演绎着“无知者无畏”,那就是一种可怕了,尤其是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或法律规则了。
2. 教师的“理想主义”
读大师名家名篇,听教育家讲座分享,我们总是会被一个观点所打动“教师是需要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
对此,个人我是绝对认同的。
但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氛围,不同的学情,不同的家长,往往导致血多的教师失去了对教育的理想主义的秉持,更多的是一地鸡毛与无奈失望。眼中是周遭的烦乱,内心是无垠的焦躁,一切聚焦在当下,在问题,没有了教育的同理心,没有了“静待花开”,没有了着眼未来与幸福,教育的理想主义便变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做老师,是一种职业或事业,也是一种生活。如果生活中,没有了理想主义,没有了期待与希望,那么生活自然就没有了意义,自然也就没有了激情与阳光,自然也就没有了质量与幸福。
3. 享受“独处”
在22届毕业典礼上,我完全被台上三位演讲的学生所触动,记忆也被牵扯着梳理他们过往的这三年。他们是优秀的毕业生,无论是学习过程,还是录取学校,但他们却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他们非常享受“独处”。
这三年来,他们坚持着适当的“合群”,积极参与社团,竞聘学生会,组织各项活动。同时,他们有坚守着必要的“独处”,学习路上的“独行侠”,专注投入,思考路上的“孤勇者”,坚定独特,成长路上的“自律者”,不因周遭而懈怠与纷扰。
人之常情,绝大多数人倾向热闹从众,一旦周边安静下来,我们都浑身不自在。但事实上,一个人在漫漫人生路上, 真要学到、做到和得到一些真知,一些成功,一些馈赠,却是需要一定的“独处”,如果能享受“独处”,那更是一种境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