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结婚几个月以后儿媳妇怀孕了。
儿子要上班,儿媳妇忍着孕期反应也在坚持上班。他们想让我去照顾儿媳妇,等孩子出生了再带娃。
在别人眼里,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在我这里却成了“难题”。
我有些犹豫要不要去,听人说婆媳住一起容易产生矛盾,心里有些畏惧,怕自己做的不好。
因为我压根啥都不会!
我从结婚以后,儿子是娘家妈帮带的,自己又不会做任何家务,平时都是老公做饭做家务。
老公如果不空,没有做饭我就回娘家“蹭饭”,经常被自己婆婆骂“懒婆娘”。
现在,让我去照顾孕期的儿媳妇,心里当然不情愿了。
我给老公说“我啥都不会去干啥?万一婆媳关系处不好怎么办?”
老公安慰我说“没事,你进入婆婆妈的环境里以后,自然就会了。在心里把她当做女儿一样对待就行了!”
儿子一再电话催促,老公又给我吃“定心丸”,我不得不出面了。
我抱着要做个好婆婆妈的想法,开始了和儿媳妇共处一个屋檐下的生活。
刚开始,我和儿媳妇碍于情面都很客气。我做啥都问她,做得不好她也不会说我。
随着时间的推移,界限感消退。
我哪里做的不到位,她也不客气了,该说就说,越来越像个领导,像个家长。我接受不了的时候,还偷偷地生过气,想一走了之回老家。
在一起六年了,我们由婆媳相处成了母女。有人觉得奇怪,“婆媳”和“母女”有啥不一样呢?
确实不同:在生活中你会发现“婆媳”,其实是没有血缘的亲人。
大家的心里始终都是隔着的,有关系,但很难有亲情。
婆媳之间:关系处的好的,大家都是客客气气的,像怕踩雷一样,有距离感。
处的不好的,心里嘀咕,表情难看,不管做啥都不情不愿。
更严重的时候,还会像仇人一样,互相敌视谩骂,祸及子孙。
婆媳两人相互防备,怕对方侵犯了自己的利益。
母女之间就不一样了,生气的时候可以互怼,高兴的时候可以互捧,妈妈可以动手打女儿,对待儿媳妇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不过“人心都是肉长的”,能把婆媳关系处成母女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暖心”经过几年相处。
我发现儿子就不如儿媳妇懂我,儿媳妇知道我的心里需求。
这不,今年老家修了新房子,地方风俗里有“暖房”一说,我们商量一起回老家过年。
儿媳妇提前给我买了长款羽绒服,皮鞋,头饰。
最让我想不到的是,她居然给我们发了过年红包2000元。
我因为觉得和他们天天在一起,没分彼此,就象征性地给了孙女200元。
在外人看来确实有点少,但也是我们的心意。
一家人相处,不能“不分彼此”,更不能“分彼此”。
不分彼此:指的是平时生活花销、处理小事情方面,不要太过于斤斤计较。
我有时候听人聊天,就有父母抱怨说儿媳妇或者小两口,水果吃完了不知道买,餐巾纸用完了不买,甚至,米面肉没了,也不知道买等等。
一些生活细节上太过于计较。这是产生家庭矛盾的根源,如果相互之间都能做到“不分彼此”,那肯定就和谐。
必须要“分彼此”又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大家要有界限感,不能毫无空间。
我曾听一位婆婆妈说过,去帮儿媳妇整理床铺,结果反而吃力不讨好吵了一架,婆婆觉得很委屈。
不涉及儿媳妇的“私人空间”,这是家庭和睦的底线。
比如,坐儿媳妇的床,翻看她的房间抽屉,整理她的床铺。
别说儿媳妇,就是我的东西有人动了,我也会不高兴。即使没啥值钱的东西,也有种被人窥探的感觉。
还有就是不打听儿子儿媳妇的收入。有人问过我这方面的问题。
我说:“他们自己挣钱自己花,只要不问我要钱,管他收入多少。
父母当不了小两口的家,干脆就不闻不问,省得操心。
家的安宁需要全家人维护。靠一个人是做不到的。
既要有明事理的长辈,又要有贤良的子女,更要有谦恭的家风。愿万家灯火阑珊处都充满祥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