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李桂芳坚持分享第436十145天2020/10/14周三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父母效能训练。父母不应该被责备,而应该被培训。父母真正长大了,才能更好的引领孩子。以感受为准。紧缩退缩行为,让人不舒服。接纳允许!要么管控,要么放纵。最大限度的给到自由,自主,负责。孩子的行为让我不舒服了,让我难受了,让我感觉到被侵犯。非评判的,很坦诚的袒露自己,我想休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不侵犯也不被侵犯对方的界限。不评价,不指责,表达感受说事实,和善而坚定,让孩子有边届,大人首先要有。
解除我的魔咒。行为受困扰的是谁?是他自身遭遇到困扰了,需要我从旁协助,而不是说"你干嘛,我哪里惹你了?你为什么说我,针对我?"
界线,边界感。我知道你现在有情绪,那不关我的事儿,你需要我的帮助吗?
孩子东西找不到,哎,早告诉你,要把东西收好,别弄得乱七八糟找不到……。
孩子的困扰,大人着急,焦虑。不是说很清晰,孩子需要协助。找不到东西了,需要协助。清晰的倾听,了解孩子的状态,冷静下来。埋怨评判指责沟通的绊脚石。帮助孩子理清,而不是埋怨给你说多少次了,把东西收好。
自我修复的能力。只要父母给到孩子空间,孩子就可以有。允许他情绪的流动。用心的陪伴。要相信孩子,给他一个自我修复,自我成长的空间。直升机父母的过度聚焦。导致孩子没有自我修复的空间。爱就是创造空间,让事情得以发生。相互有更多的允许和信任。
没有不乖,这回事儿。偏差行为背后都是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说孩子不乖,其实里面有一些标签,有一些不平等评判指责。探究需求哪些需要没有被满足?不评判很难呐,评判带来的障碍有哪些?评判,只会激化矛盾,有暑假都过去了,你一点作业都没有写…描述事实。只要描述就能从评判里面出来
你看你那么懒,总是丢三落四,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委屈!辩解不总是!会对抗!嗯,小宝,你今天忘了带语文书了,昨天你文具盒忘带了。奥是还真是忘了。
父母为什么老是喜欢贴标签呢?下定义心理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是习惯了,像传家宝一样,代代相传。如果说是你的错,我说是你的,那我就对了。就没错了。一个责怪孩子写错字的妈妈,也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女孩,触中自己曾经的伤痛。这次可不怪我。指责孩子的话都是推卸责任的话,是孩子的错,我没有错。有没有跟你说过?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把责任摘清楚,划清界限,其实是推卸责任!父母首先需要是成年人,需要长大。而不是相互指责,推卸责任。或把孩子该负的责任也拿走,那孩子就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两个小孩儿在打架,只不过父亲比较强悍。没长大,是特别要命的一件事儿。。
问题是用来了解的,而不是只是解决。
先分清责任,解决问题但不;越界,帮孩子解决问题。首先是了解去倾听孩子为什么这样,有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共情。创造空间。问题是用来了解的,而不只是解决。此时此刻的感受事情发生了,父母的感受是什么?没有是非对错。父母要有自我负责的状态。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困扰的时候要有这样一种状态。发泄情绪:我今天情绪不好,你别惹我。这就是不对自己情绪负责的态度。为什么很多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因为安全!不会遭到反击。孩子是弱小的。不是孩子不写作业,不是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情绪有了很多的累积。感受爱,当你情绪紧张,压力过大的时候,可能会感受不到爱。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家庭会有不一样的反应。所以问题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件事情的态度。
发泄情绪和表达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首先判断这件事情是不是我的困扰,那我就要想着怎样更好的表达。怎样更好的去处理面对!
当你打孩子的时候,你喜欢那时的自己吗……
能自我负责,就能自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