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通史》 中世纪时期
早期
一、宗教音乐(素歌)
总结:格里高利圣咏的发展情况
1、来源:(格里高利圣咏)以罗马礼仪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最后逐渐影响到其他西欧地区的圣咏。
a)拜占庭的八种调式分类法
b)安布罗斯圣咏(米兰)
c)对唱圣歌,高卢圣咏
d)西班牙的莫萨拉比圣咏
e)凯尔特圣咏
2、定义:公元6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为同一教会仪式,将各教会歌曲、赞美歌等收集选编成的《唱经歌集》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素歌: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而得名)。
3、特点:格里高利圣咏是单音音乐,拉丁文词(意大利语),男声(阉人歌手)演唱,乐谱只有音高而无节拍的记录。主要在日课和弥撒仪式中使用,具有宗教观念和功能,回避世俗的个性情感。(弥撒: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特定弥撒,另一种是常规弥撒。常规弥撒是由五部分组成的,分别是慈悲经,荣耀经,信仰经,圣㦲经和羔羊经。)
4、内容:a)演唱方式:交替式(唱诗班分成两个部分交相呼应)、应答式(独唱后,唱诗班重复)、独唱或齐唱的直接咏唱方式。
b)词曲关系:音节式(一个旋律音对应歌词的一个音节,音域比较狭窄)
花唱式(一个花唱片段对应于歌词的一个音节,少则十几个音节,多则五六十个音,华丽装饰)
纽姆式(多个音与歌词的一个音节对应,比音节式在旋律上更流动。)
c)调式:多,弗,利,混以及派生出来的四种副调式(副调式音域低四度);平调(用于诵经礼赞中)
5、体裁:交替圣歌(最早在咏唱诗篇时前后加的叠句,交替歌唱,后来这种叠句与诗篇脱离,演化成一种独立的歌唱段落,在弥撒日课中均有使用)
应答圣歌(由独唱者咏唱,唱诗班重复歌唱,用于比较精细修饰的礼仪部分如,升阶经,哈利路亚(哈利路亚段落使用花唱式的词曲关系。)
二、世俗音乐
重点:
1、流浪艺人: 被称为“戎格勒”的流浪艺人,是一个出现于10世纪左右的职业艺人阶层。他们是早期演唱英雄业绩歌的歌手。
2、英雄业绩歌:是现在所在最早的一种方言歌曲,它是史诗性的长篇叙事歌,歌颂忠诚,勇敢的骑士英雄。它以民间说唱的形式诵唱,音乐简单缺乏变化,以口传形式而没有得到保留。
3、《罗兰之歌》:大型史诗《罗兰之歌》是产生于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的流传下来最著名的英雄业绩歌。全诗4002行,共291节,用北方方言罗曼语写成,是一部宏大的英雄主义诗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