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002331/28e721a59e9da800.jpg)
前言:《对财富说是》这本书是在看曾奇峰老师书的时候,看见的推荐书籍。读的心理学书多了,就发现很多观点是重合的。比如这本书里的观点:“你想要的一切都要自己去满足自己,如果希望别人来满足你,你会很失望。”这个观点和《亲密关系》这本书是重合的。此外另一个观点:“六岁前决定孩子的性格。”这个观点是大部分心理学书的共识。这本书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会无意识里继承父母的很多东西,我们要分辨清楚哪些是父母的,哪些是我们自己的。
正文:
1.对钱苦恼的根因都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没钱的人觉得自己不足够好,不配拥有金钱,所以就真的赚不到钱;有钱人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通过拼命挣钱来证明自己,最后确实赚了很多钱,但却并不会享受金钱带来的快乐。
2.笃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弊端
许多人都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认为必须非常努力非常辛苦才能赚到很多钱。但其实这句话限制了我们的方式,因为你内心深处也同时相信,赚大钱的事情一定是辛苦的,你会主动放弃那些轻松赚大钱的机会,认为这些都是假的,于是永远只能做那些又累且收入又低的工作。
3.心理学界的共识:六岁前的经历定性格
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神经通路往往是在他生命的前六年就已经形成了。显而易见,在人生前六年,父母是对我们有最大影响力的人。父母能够对孩子发挥这么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孩子对归属感的需求,对父母盲目的忠诚。他们必须感到我不是一个人,我是属于父母的,他们愿意做一切来得到这种归属于父母的感觉。孩子在心中会这么认为:“我会像你,这样我就属于你。”在无意识中,我们变得像我们的父母;在无意识中,我们承接了他们的态度,他们的想法。
4.恐惧时候,身体的运作方式。
一旦我们头脑感觉到危险,我们的瞳孔就会扩大,尽可能获得更多的光线;皮肤血管收缩,向主要肌肉群输送更多血液;肌肉紧绷,肾上腺素上升,身体充满力量;平滑肌放松,更多氧气进入肺部;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与运动无关的系统暂时关闭。
5.赶走负能量的言语小技巧。
“问题”改为“情况”;“困难”改为“挑战”;“但是”改为“而且”;
6.许多有钱人过的不快乐的原因。
许多有钱人一辈子始终没有办法享受金钱带来的舒适和美好,真相源于他们与父母的纠葛。他们希望以自己的赚钱能力来证明父母眼中自己的价值,他们希望借由金钱的数目来获得父母的认可。等待他们的注定是失望,因为他们父母从来就没有得到自己父母的认可,所以他们没有办法给孩子认可。
7.所谓的不好的态度,源于自我保护的需求。
成为悲观者,我们可以免于失望;成为优柔寡断者,我们可以免于承担后果;让自己忙的团团转,可以免于空虚和孤独;取悦别人,可以让自己感觉被需要。
8.从心理学角度看头痛问题
头痛其实是身体给你的讯息。它在告诉你,你在对抗一个你不应该对抗的讯息,你必须停下来;或者你在试图改变一件你不能改变的事情;或者你不接受某些你必须接受的事实。
9.无意识里对父母的愚忠
孩子对父母有着盲目的,忠诚的爱,所以无意识里面就会阻止自己过得比父母幸福。但是,我们要知道,父母有原因无法享受自己的生命,但是你没有。如果你真的想要帮助自己的父母,你就要去享受他们赋予你的人生,用他们给你的生命去创造一些美好的事物,这样他们受的苦就没有白费。无论好坏,他们是你父母,你没有办法换掉他们。你能做的就是成长,去挣脱那个无意识的小孩子的故事,这样你才能开始自由享受你的人生。
结语:当你感到自己没有支援,什么都要自己来,很累的时候,这就代表你把自己看的太重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