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匡科幻系列”,封面上“作者简介”是这样说的:“在香港,纯以写稿而致富的作家甚少,倪匡是其中之一。倪匡自称是世上写汉字最多的人,因为他自一九五七年有内地来港后,写了三十年,一个星期写足七天,每天写数万字……”
每天写上万字有多难?
我试过,要从自己脑子里每天挤出一万字,不经过特殊训练挺难的。
比如一篇随笔、日记,觉得心里想的挺多,写起来就会断线,即便是宣泄而出,回头看,多数也是废话,能删去一半。
就算比较流畅地写下来,两三千字就差不多了说尽了,要写上万字的话,不组织好,就可能乱了套。
想法写在纸上,就会变样,毕竟想法和文字不是对应的。
即使经历丰富的人,靠分泌挤出来的文字也难持久,感情高涨时如潮水汹涌,过后自然要退潮,这是自然规律,靠这种方法作文,很难可持续发展。
倪匡每天写至少万字,而且,这还是发表出来的字数,那些扔到废纸篓里的还不知道多少。
这个作者简介也不知道是哪位名家写的,倪匡本人接受这种说法吗?
说倪匡是“袋装书大帝”,销量一直位居榜首,只要写字就有人买,只要不是“无字天书”,就会售罄。
这位84岁作家都写了些什么?
以他用过的七个笔名写成的书,绝对比他个子高,“著作等身”是名实相副的。
原因之一是仅“卫斯理”一个系列摞起来,也有半人高;另一个原因是倪匡本来个头矮小。
他多年来有很多访谈录像,从年轻到现在,皱纹多了些,头发秃了些,其他几乎没变。
他总是乐呵呵的,语速很快,和香港的主持人在一起就更放松,吃喝玩乐中谈着他的创作和对社会的想法。
他说自己很少出门,也不善交际,没有什么朋友。
他是“香港四才子”之一,其他三个,金庸、黄霑和蔡澜算是朋友,也很少交际,相互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真所谓“朋友之交淡如水”。
黄霑活着的时候,他乐呵呵地参加他的节目,还演过电影,也是乐呵呵的形象。
蔡澜来他家里,说你发财了,这么有钱还写那么多干什么,他说没别的事情可做。
陶杰的一个节目里,谈到他在二十年前曾写过人体冷冻、细胞克隆这种科幻小说,问他怎么会有这么超前的想法,他还是不置可否,说他喜欢写就写了。
那时,他已经80岁了,说着话,嘴边的米粒掉在桌子上,他捡着米粒吃着,说“没什么特别的。”
倪匡差不多头发快秃了,像个和尚,他算是一个行僧,在家里写字,脑子里天马行空,而且,他是个乐行僧。
他的作品大多玄幻小说,好不好要看个人兴趣了。
倪匡的小说是在他高效的“小说家头脑”里快速加工合成的,结构完整,五脏俱全。
是不是“速食品”、“快餐文化”,我不知道,因为我常把方便面、面包片当正经饭,也没觉得不妥,热量再大、营养再多的美食吃进肚子,能吸收的也就一点点。
他是亦舒的兄长,这位女作家历来以泼辣著称,兄妹间怕是不会差别太大。
不过,也说不定。
又想到蔡澜和倪匡的录像,两个老人谈到老年、死亡、写作、美食和女人,淡淡的、乐呵呵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