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听着娜塔莉的《用写作来调心》——不论眼前是什么、我们不是诗、写作不是麦当劳汉堡。
娜塔莉强调敞开自己,甚至不要预设要写什么,随着自己的心流,忠于自己。
我赞同她的观点,也开始思考写作究竟什么?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写作的初衷很简单,因为各种想法念头感受太多了,多到要爆炸,所以需要一个工具把它们倾倒出来,最后锁定了写作。
但是写作是什么,我还真没有思考过,这么多年来,我就只是一直写,像小时候写日记一样,写各种各样的文字,甚至我以前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现在一下子要说说写作是什么,写作是为了什么,我还真有点懵。
写作是什么?
如果按照我之前的理解,写作更像是倾诉和剖析,当然还有很多文字的堆砌。我想着我要出书,我要去巡回演讲,我要带给别人力量。
这么看来,其实,写作于我远远不止倾诉剖析这么简单,它明明就是我寄希望于彰显自我、甚至成就自我的一个工具。
这里潜藏着一个逻辑,那就是,哼,别看我现在不行,我以后可是要当作家的,一种很微妙的,对现在的逃避。
在密集地写了这几个月以后,我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轻薄,是我看轻了写作,看看轻了文字,也看清了自己。
就像诺肯左拉说的,有的人执着于寻找意义,活着的意义,本质上,是因为他们在当下没有活出来,透过对意义的寻找,来对当下的自己和当下自己的生活的否定和逃离。
我也是这样。
当写作成为一种日常的时候,我反而安定下来,仔细地观察自己的生活,留心自己的感受,寻找着写作的素材。
我也发现,就像画思维导图、筹备各项活动一样,哪怕准备的再齐全、素材再多,我们也根本无法预测在下笔的时候,哪个点会成为这次写作的主题。
我们无法控制它们。
画思维导图的时候,思维会绽放,下一个分支会出现什么,谁都不知道;活动现场会出现什么意外,在那个点到来之前,也是无法预测的。
甚至在下笔时确定的主题和思路,随着行文的推进,也是会不断变化的。
确切的说,下笔以后,一切就交托出去了,所有的一切都跟随着那一刻的心流引导,延伸,最后收笔成文。
起先我对这个发现有点沮丧,因为在工作中,写文案是严格按照套路来的,第一段抛出概念,第二段解析,第三段分析重要性,第四段表态或者引出广告。
每当我心流涌动的时候,我会认为自己已经跑偏,会迅速把它们拉回来。
可是实际上在自由状态下的写作根本不应该是这样,娜塔莉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
写作其实是一种心绪流动的外在体现,是一个极其私人的属于自己的体验。
写作是为了让我们朝当下敞开,每一刻都如此。
不是为了未来出书成为知名作家、不是为了借助文字的传承性来彰显自己的不朽。
都不是。
就只是为了让我们活在当下的每一刻,好好地回应当下的每一刻,顺流而下,活出来。
如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