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段时间和朋友们出去吃夜市,其中有一个是做补习教育行业的,期间闲聊到她的职业。
我问她们的行业压力大不大,她告诉我还行,只要是比较有名的培训机构,家长都是主动找上门,甚至有的孩子才三四岁,就被家长带过去学英语。
在我的印象里,我是上了初中才真正开始学英语。
虽然现在我知道一些幼儿园都是双语教育,但这个事让我还是有些吃惊,因为被带去的孩子并不是都很开心。
朋友告诉我有一次,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了培训班,刚开始还好,孩子很乖,但不知因为什么突然就哭了起来。
朋友和这位妈妈极力的安抚孩子,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最后这位妈妈没有了耐心,开始斥责孩子。
朋友看着孩子哭的心理难受,就一直蹲在孩子面前哄孩子。
孩子声音很小的,委屈的对我朋友说了一句话。“我不想学”
这位妈妈听到了,便开始了说教。基本大意是:幼儿园班里的其他小朋友都学了你也得学,不能落后。你现在不动,这都是为你好。
朋友说那时候有那么一瞬间她觉得自己好像是一个帮凶一样。
很明显的这位妈妈表现出了较重的攀比心态,造就这种心态其是因为内心存在着不安的焦虑。
虽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个例,但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这种焦虑的心态多少都是会有一些的。
其实有很多父母很容易把自己的焦虑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自己吃过的亏、受过的苦,不想再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尤其是在文化教育方面,更为浓重。
因为社会环境与教育制度的影响,让一部分家长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他们觉得只有学习成绩优异,孩子将来才能出人头地;只有学习好,孩子将来才不会吃苦受累。
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是强制、过度实施给孩子的借口。
论语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习了千年的道理在孩子身上却打了折扣。
为什么?因为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看待。觉得孩子小,还只是个孩子,甚至有的家长内心中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
既然活于世上,那便是人,即便是刚出世的婴儿。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
对于一个六岁以前的儿童来说,大脑与神经发育的都还不够完善,提前进行传统教育并不是一件好事。
打量枯燥的学习不但不能帮助孩子,相反有可能遏制他们的兴趣,产生抵触心理,严重的更有可能产生厌学心理,这些都是得不偿失的。
一个人成长是否健康是多方面的,不单单只有身体,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性格、良好的兴趣都要比单一的知识培养更重要。
而娱乐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产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之后孩子便会主动去探索、去学习。
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有一些家长自身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榜样,却一味的要求孩子,这是不对的、是不可行的。如果家长没有一个良好的作息规律,那么孩子便会自然而然的晚睡晚起。如果家长整天与电视手机为伴、那么孩子也会顺利成章的沉浸在游戏的世界中。
孩子会以家长为一面镜子,随时模仿与学习,这是人的本能。
有的孩子会动不动就抬手打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父母当中存在着暴力行为。
现在社会中有很多罪犯都是拥有高学历的,他们受过良好的社会教育,但还是误入歧途。
马加爵、郭力维、药家鑫,无疑都是令人惋惜的悲剧。而他们本来都应该是知书达理、明辨十分的人,他们的人生应该是充满希望、光彩夺目的,但是却因为最初的成长环境影响,没有形成一个健康的性格。
对于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责任都是最大的,而且教育也并非简简单单的识文断字、讲理说情。
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家长要先自我教育。
自古警语有之揠苗助长,那样做的后果我们都明白。不但没有帮助孩子成长,反而害了孩子。
教育的本质,归根究底还是要以引导为主,节制为辅,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快乐的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