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只是一本干货书、实用性书籍。但是当我开始阅读的时候,却发现原来这是一本真正的小说。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像我一样认为它是教我们如何去设定一个目标,如何让我们的目标指引我们走向更远的未来。
这对,也不对!
目标这本书其实是教给读者一种思考方式。这本书用了一个事业部总经理为了扭转自己管理的三个工厂被拍卖的被动局面而努力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论是对待工作或是对待生活,都是可以运用一种逻辑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纵然是对着有尖锐冲突的局面,也可以找到一个出人意料的解决方案。
这本书教给给我们三个思考模式,分别是冲突图,分支图和未来图。
冲突图
冲突图一般在处于有尖锐矛盾冲突的两难局面时进行使用。
比如说当你的孩子想要晚上出去玩耍到晚上12点才回来,跟你征求意见的时候,而你为了她的安全考虑,希望她在晚上十点前就回到家。这时你们两个之间就会为了这个时间问题而产生矛盾。
当然,很多父母会在这个时候运用当父母的权威:你就是必须在十点前回来!这样的方式,也许孩子不得不遵守你的规则,但是对于孩子个人而言他失去了自己做选择的权利,同时在心里也对你产生了抵触心理,这样就并不是我们所希望得到的双赢局面。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怎样用冲突图找到一种双赢的解决方案呢?
首先我们要分别把双方的两种尖锐冲突行动写下来。在刚才这样的一个情形下,双方的冲突行为就分别是在11点前回家和在12点回家。
然后我们需要去思考,孩子和自己双方各自行为背后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只有当双方都能确认各自的行为符合各自的需求的时候,我们才能通过双方的需求找出双方共同的目的,而只有在不违背双方需求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共识的措施,才是真正符合双方的共同的目的。
通过思考,反省,我们可以知道,要求孩子在10点以前回家,完全只是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这个目的,也是为了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孩子希望在12点的时候回家,是因为孩子希望自己在同学心目中不是一个弱小的形象,同样的,孩子的目的也是希望有美好的生活。
当理清楚这些行为、需求、以及共同目的的关系后。我们需要考虑是各方面的矛盾:
①孩子的行为与家长的需求之间的相互对立。
②家长的行为与孩子的需求之间的相互对立。
③家长的行为与孩子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对立。
最后我们要去探索有没有可能有一个既能同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又能够满足我的需求的方案呢?
当双方能够对双方的需求予以认可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进行在基于理解对方需求的基础上的谈判。
故事中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家长到了12点的时候开车去接孩子回来,这个方案既解决了家长担心孩子安全的问题,又满足了孩子希望被同学们认可的需要。在和平的状态下用双方都愉快接受的方式解决了冲突。
在用冲突图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能够解决一个问题的真正关键,其实还在于你如何首先为对方解决他的问题!
我们常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而实际上问题总是源于双方之间期待值之间的差距。
能够解决问题的第一要素是把自己真正的置于对方的位置上,通过思考对方真正想要的需求是什么,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共同的目标,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双方迈向同一个目的。
分支图
第二个重要的工具是分支图。
分支图,主要是在我们面对杂乱无章的现实的时候,在我们感觉到面对的问题乱的一塌糊涂的时候,可以用分支图帮助我们把我们面对的现实整理的一目了然。
分支图的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要逻辑严谨。
所谓逻辑严谨,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在描述一个问题的原因跟结果时,原因必须是充分的。也就是说当这个原因发生的时候,这个结果就必然会出现。
作者教给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检验逻辑清晰准确的方法。
那就是先把原因和结果写下来,然后在原因前面加上一个“假如”,在结果前面加上一个"则",然后让我们自己打整句话读出来,这样每一个人都能够非常容易的检验出自己说列出的原因和结果之间是不是合乎逻辑。
比如以下句子:
假如"明天我不去上班",则"我就只能一个人无聊的待在家里了"。
这样读出来我们就能很明显的知道,"明天我一个人无聊的待在家里"并不是由于"我明天不去上班所导致的",导致我明天一个人无聊的呆在家里肯定还会有别的原因。
通过建立逻辑思维,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层层剖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核心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