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敢说我喜欢读书,因为我对读书的确不是那种骨灰级的爱好,只是,闲暇时间,喜欢捧一本书,或坐或躺,或阳台上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下,或床上沙发上沉静在柔和的灯光下,旁边也许会有一杯散发着一丝淡淡香味,徐徐升起一缕袅袅蒸汽的红茶,也许纯粹就是一杯晶莹剔透的白开水,然后,静静地打发时光。此时,外面的喧闹与我无关,我只静静地用心灵和作者对话,用心体会故事中的人和事,为他们的遭遇、情感忽喜忽悲,一会儿会心点头,一会儿黯然神伤,一会儿沉思,一会儿开怀,一会儿落泪。。。。
我对书的追求没那么狂热,没有省下零花钱买书的故事(其实,小时候也没有零花钱,一分也没有),也没有蹲在旧书摊或者书店里偷偷蹭书看,只是家里有的书都被我翻了个遍。最早看的书应该是《海的女儿》,时间大约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样子,当民办老师的二哥给带回来的,内容全忘了,只记得晦涩难懂,现在想来,大约是不认识的字太多,基本连不成像样的句子,里面的意思就更加读不懂了。那时候,最喜欢看的是小人书。不认识字,可以通过看上面的画猜出意思,内容理解起来容易多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农村,小人书绝对属于稀罕物,不是想看就能看上的。我偶尔发现在村里当电工的大哥有一箱子书,打开一看,是大哥参加培训带回来的安全用电宣传册,是那种彩色画册,非常漂亮。电击的那个符号、人被电击后的表情,都画的惟妙惟肖,画的旁边还配着一些文字,隐约记得是一些安全用电的顺口溜,挺有趣的,我把这些册子从头至尾看了好几遍。所以,我很小就知道,电线上不能凉衣服,接触电线要踩个木凳子。无意中,这些宣传画册给了我电的启蒙教育,以至于十多年后,我上大学真正学了电气专业感觉一点都不陌生。
我对读书产生兴趣,最初是缘于父亲。那时,因为身体原因父亲赋闲在家,除了给一家老小做饭外,就用读书打发时间。父亲读的书都是二哥带回来的《小说月报》。父亲读书姿势很特别,不出声,但嘴唇在动,凑近仔细听,是用那种气声读,类似于趴在耳朵上说悄悄话的气声。父亲每读到高兴处,也会嘿嘿笑起来,每读完一篇,也会给我讲讲里面的故事。现在还记得有一篇小说题目是《往后的日子怎么过》,说的是夫妻俩开玩笑,妻子刚买回一个新痰盂藏在身后让丈夫猜是什么东西,丈夫猜不到,妻子让丈夫闭上眼睛,把痰盂扣在丈夫头上,谁知,鼻子卡住痰盂,怎么也摘不下来了,然后盖上毛巾到医院摘痰盂的尴尬故事。父亲的讲述,让我对小说故事产生了兴趣,于是,我也跟着父亲,把家里的小说月报看了个遍。
我读书比较功利,把书当做我的导师。怀孩子时,买育儿宝典;孩子上学时,买教育类书籍;孩子上中学时,买关于发育、记忆、母子关系类书籍;工作压力大,买缓解压力、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孩子上大学,我又看职业规划方面的书籍。这些年,书籍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已习惯于遇到问题找书读,遇到困难从书中找方法。虽然,我读书随性,从来不记笔记,也从来没有背过书中的精华,但我随读随用,真正让书籍从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效果。
我读书还是为了娱乐,把书当做我的朋友。等车时,读书;等人时,读书;排队时,读书。等待的时间用来读书,等待的时间也显得不那么漫长。上海世博会参观,动不动就是三四个小时的排队时间,如果没有书,很难想象会是怎样的难熬和愤怒;北京医院挂号,排队四五个小时,也是有书作伴才显得不那么无聊。高兴时,读书;烦恼时,读书;喜悦时,读书;委屈时,读书。书会给我无穷的力量,让我的情绪始终能够处在正向区域,有能力调整自己,有力量坚持自己。书会给我打开无穷的未知世界,让我的视野始终在拓展,让我的格局始终在放大,让我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纷扰中看清前行的路,让我的人生渐次丰盈。
书,于我,亦师亦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