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的第 1/100 篇日更原创 写作用时:1.5h
好久没有自己公开写文章分享了。这次打算开始100天的日更挑战,一个是践行自己最近学习的《内在动机》《心流》《卡片笔记写作法》《福格行为模型》的理念,另外一个是通过输出作品,来获得一些生活的确定感。
第一篇文章主要是讲一讲:内在动机。
因为在我看来,内在动机或者说内心的热爱,才是长期做一件事情的最根本的动力。如果你也想坚持长期主义,也需要做一件10年以上的事情,也许你会在这篇文章的思考中获得一些启发。
1、奖赏的惩罚,你会被外在评价控制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他的专栏中讲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后,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点。
15美分还可以吧,孩子仍然高兴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最初,驱动着孩子们玩耍的是他们的内在动机——开心。但老人通过给他们发钱,成功地把他们的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金钱,而金钱又控制在老人手中,所以就等于老人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最终,他实现了把他们赶走的目的。
小孩子们不懂得自己最初的追求其实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反倒因为老人调整了奖赏的数量,而被老人控制了自己。
这就是奖赏的惩罚,或者说是遵从外部评价的惩罚。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外在世界的奖赏或者惩罚中,经常容易忘记自己内心真正的追求。所以经常有一个长远的目标,总是像上面故事里的小孩一样,忘记了未来的方向。
那些控制我们行为的老人,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里:无故让你加班的老板、利用感情PUA你的男女朋友、刺激你野性消费的商家、挑拨你焦虑神经的无良媒体...
2、如果习惯了外部评价,你会发现你慢慢的买不起热爱了
之所以建议你追随内在动机,是因为如果你习惯了跟随外部评价体系行动,久而久之你就会忘记,你真正内心喜欢和热爱的东西是什么了。
著名硅谷投资人、程序员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如何才能去做喜欢的事情》(How to Do What You Love)一文中写道:“最危险的谎言来自孩子的父母。如果某人选择无聊的工作是为了让全家人生活得好一点(很多人也真的是这么做的),那么他的孩子很可能受其影响,也认为工作挺无聊的。如果父母能为自己多考虑考虑,教出来的孩子反而会好一些。热爱工作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昂贵的房子无法带来的。”
格雷厄姆拿工作举例,如果你选择了一份无聊的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等你为人父母的时候,你怎样去告诉你的子女要热爱工作呢?热爱工作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昂贵的房子无法带来的。
生活就像在玩一个天平游戏,你以为满足基本温饱再去追求兴趣,成功会自然而来,却不知道你一天只有24个小时玩这个天平游戏。你以为虽然得不到热爱,但能赚很多钱,这样自然就会有热爱。于是钱成了热爱的替代品。然而,当你用钱寻欢作乐时,你会发现,你已经买不起“爱”了。同样,一旦你习惯用外在奖赏而非兴趣、好奇心奖励自己,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买不起兴趣和好奇心了。
被外在评价伤害最深的作家可能是美国硬汉作家——海明威。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1954年凭借作品《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自杀。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誉之后,的确给海明威造成了重压,在他离世前那几年,他完全停止写作。
海明威在诺奖演讲时如是说道:“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须面对永恒,否则每天都会走下坡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写完一本书只是标志着他要写出更高水平的书的开始。”
当有一天,海明威不得不面对创造力下降的事实,这一年,他已经不再是那位三十四岁、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何看待胜利和名誉,我们不得而知 。
我们也无从得知,压垮硬汉的最后一根稻草到底是不是声誉的压力。
但相信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感受到:声望会一点点地改变人们的爱好。
也许,你需要绕开那些表面名利双收的事情,去追求内在热爱的事情,因为前者需要加上那么多名,那么多钱,才与你热爱的事情打成平手。
3、不要跳出舒适圈,而是拓展你的舒适圈
焦虑和撕裂感,会打乱你的内在动机。
-
曾经有人问香港作家蔡澜,如何走出舒适区?
-
蔡澜反问:“为什么要走出舒适区?”
-
提问者解释:“大家说,待在舒适区里,早晚会被社会所抛弃。”
-
蔡澜却说:“把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生活习惯妖魔化,真的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坚持自己的内在动机,追随自己热爱的事情,通常都是让人开心,而且舒适愉悦的。可这个时代的焦虑,总是让我们去跳出舒适圈,好像如果不去刻意成长,不去读书求知,就是对不起自己一样。好像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面,随时都有可能被社会淘汰。
我们总是妖魔化自己已经获得成绩和生活所得,因为焦虑,总想去到更高更大的舞台。可是,追求更大成长的目的,难道不是让自己和家人获得更加舒适和幸福吗?
我们用逃离舒适和幸福的方法,到头来追求的是舒适和幸福,这难道不是一个悖论吗?
跳出舒适圈,其实就是揠苗助长,因为焦虑而去选择和自己的过往完全撕裂开。看起学了一些东西,见了一些市面,获得了一些社会资本。最后却发现,好像这些都用不上,和自己都是关系不大。陷入新一轮的成长焦虑。
内在动机的三个方面:自主、胜任感、联结。 自主是自我觉得有选择的自由,胜任感是这件事情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可以做好,可以获得成就感和尊重感,联结是自己可以和环境和周围的人产生有意义的联结,这里更重要是过去的自我是联结的。
我们应该在内在动机的指引下:不要跳出舒适圈,而要扩大你的舒适圈。
扩大舒适圈的背后是,慢慢的扩展自己的能力圈,让自己的能力跟随兴趣自然生长,那样既有了成长,又会有平和的幸福。
4、内在动机的人靠作品去和世界沟通,消除误解
我们生活在一个外在评价体系强大的社会里。工作上,公司有绩效考核,家庭里,有爸妈和亲戚的唠叨,网络上,有短视频和自媒体的焦虑喧嚣,商场里,有刺激消费的商家营销套路。
他们都在提醒你,你要放弃兴趣,好好上学,找个好工作,他们在提醒你,你该结婚生子,赚钱养家,他们在提醒你,你在放下热爱,追求金钱和名利...
如果你做的事情和他们期望的不一样,他们会不厌其烦的来唠叨你,教育你。因为活在外在评价体系的人们,无法理解追随内在动机人的世界。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与他们沟通呢?
有的。你可以多去制造你的作品。
作品会帮助你与第三方沟通。尤其是一些你在意,但不理解你的人。比如父母/亲友。在外在动机的人看来,作品是最重要的;但在内在动机看来,作品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作品,可以是你的文章、可以是你的app或者网站、可以是你的公司、你的社群、你的任何因为爱好对别人有帮助的东西。
总之,你可以通过一个一个作品来和世界交流。
5、幸福和成功是心流的副产品
弗兰克说成功和幸福:“不要瞄准成功。你越瞄准它,把它当靶子,你越会错过它。因为成功,就像幸福一样,是追求 不到的;它必须随之而来,只能是一个人献身于一项高于自己的事业的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或者是委身于他人的副产品。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艺术教师罗伯特・亨利( Robert Henri)所说:“画一幅画的目的不是为了画画一一不管这听起来多么不合理。如果画出来了,画作本身只是一件副产品,可能只是“过去”的一个有用的、有价值的、有趣的标志。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背后的目标,都是获得一种存在的状态、一种亢奋的状态、一个超越寻常的存在时刻。
正如 flomo 卡片工具的创始人少楠所说:回报是贡献的影子。
我是说,如果安排得当的话,当你面向太阳的时候,影子会跟着你。而当你追逐影子的时候,你将远离太阳,远离光明,最终失去影子。
以上文章,用 flomo 结合卡片写作法写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