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了最新一期3月31日的奇葩大会。
这是开播以来最喜欢的一期,这一期有死亡体验馆创办人Ting、心理学家武志红等
可以说这一期是心理元素最多的一期。
相比奇葩说的,更喜欢奇葩大会的形式。
按我的分类是,前者属于偏理性,后者属于偏感性。
在这期节目中,我看完之后,并没有记住多少东西。
但高晓松的一句话,到时让我印象深刻。
大概“你只能拥有一种世界观!”
但听这句话,并不能听出什么。
他举例说,他父母告诉他,你坚持有东方的哲学思想,也可以是西方的。
但你不能一会用东方、一会用西方哲学思想解释,甚至中西结合。
你觉得行得通就用这套,行不通就绕开这套,不能至始至终。
这套是行不通的。
最开始,我并没有很明白,他举的例子也很简单。
但后来我思考了下,从我生活中的体验,能够知道他所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这几年来朋友圈加了各种各样的人,有做娱乐、旅行、管理、身心灵、佛教徒、基督徒等
各行各业,不同信仰。
以前我时常不理解那种坚定某种信仰的人
我认为我喜欢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文化
不喜欢被困在某一个系统或体系之中。
看起来宗教流派是有排他性和教条束缚
又拉到更高层面来看
能坚定某种信念或信仰的人
有时更容易找到心灵的归处。
而怎样都可以的人,看似处处都可以,而实际也是处处都不可以。
以前听一位基督徒的朋友说过,没有规则的自由,并非真自由。
我想也有道理。
比如说,
在佛教徒面前,我会感觉吃肉的罪恶感
在基督徒面前,我不敢说脏话和谈性
在身心灵圈子,我不会去抽烟。
.........
这可能来自于个人信念或信仰的不坚定,所以会在不同的圈子里,呈现出那部分不同的自我。
我尊重任何宗教信仰,只要是让人向善、迈向幸福的。
但我一般跟有信仰的朋友,却不敢去表达对他们信仰的质疑甚至疑问。
说是尊重他人也是,但其实是我对个人内在信念的不明确、不坚定。
在比如说吃肉,放在基督教体系里,是没有罪恶感的,放在佛教里则有。
如果你是佛教徒,想吃肉时,你就说其实我也信基督。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用不同的信念系统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有这么一句话:魔鬼要干坏事总可以引证《圣经》。
有一次,跟咨询师交流,我谈到了跟不同人相处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与状态。
就像对我客气的人,我也会对他客气,甚至发脾气时,我都会隐藏起来。
对于那些不守规则、没礼貌的人,比如有时我开摩托跑在路上,突然有人闯红灯挡到我,我会怒骂。
我跟咨询师说,其实我是有很多不同性格特征,但偶尔在与别人相处中,我会选择性地去展现或压抑某个部分。
咨询师说,这很正常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只可能是你内心因此而起了冲突罢了。
就像我觉得一位基督徒朋友不错,我就会试着更深了解,以表示跟他同一个圈子的人。
我也不会在他面前,就喝酒就喝酒,想爆粗就爆粗。
再上一期有蒋方舟,她提到“讨好型人格”这个词
她说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会骂人,她好开心
至少没有再压抑自己。
秉持一个自己坚定的世界观,还是蛮重要的。
然后选择了,就坚持下去,不论遇见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