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选择独居。这似乎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定要经历的阶段。
今天早上在You Tube上刷到一个台湾女生在加拿大念大学,用视频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在外求学。
大多数是她一个人对着镜头自言自语,在镜头面前洗漱、做饭、上课、健身。
这个视频,我反反复复地观看,觉得这个女孩子真是像独居的大多数,孤独且自在。
她做到了一段不算坏的独居生活,从生活的日常轨迹看出秩序感,但没早课的日子,日子松松散散却不涣散,像未被尝过的一团柔柔棉花糖。
关于独居,都让那些人得到或失去什么?我很想知道那些人的故事,于是寻找到他们的故事。
尼尼纳尼努 留学生
为了赚生活费和学费,我在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农场打工,负责摘水果。
经常一个人工作,累了就哼几句《天上有个月亮》;
为了省饭钱,在大树下搭个帐篷,垒几块砖,放上电饭煲,就这落日余晖做晚饭;
没有比这个更浪漫了。
下雨天不用上班,我就读了很多书,比如蔡志忠的漫画、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孤独让人在阅读时思想更深远。
木首,甜点师
从家里搬出来一个人住。
那段时间情绪很差,于是逼着自己装修房子来转移注意力。
为了给洗手池找到合适的青苔,前后跑了十多次花鸟市场;
有点孤独,于是养了狗,研究他的食谱和训练方法;
慢慢地添置了烤箱、瑜伽垫等自娱自乐的小物品。
添置的过程,生活的形状就慢慢被拼凑出来,而你要享受这个过程。
禾一 HR
我平时都一个人逛超市、吃火锅、看电影...
感觉,特别高效率。
在夜里会点上香薰灯,喝一杯红酒再入睡。
空闲时就研究收纳、整理和软装,开始对室内设计感兴趣。
我觉得一个人挺好的,所有空间都是自己的。
女生化妆品、包包和鞋子很多,每次按照自己喜好摆放,感觉都特别好。
阁下 新媒体
我住在一个离市区有20分钟车程的郊外。
非常适合我这种不擅长社交的人。
任性地把家里布置成一个个小据点,买了五个懒人沙发,薯片饮料等零食放在触手可及的范围。
特别喜欢在家,从一个补给点到另一个补给点的感觉,就像游戏通关。
有时候也会失控,陷入莫名怅然若失的感觉。
没有东西帮你界定你自己,你只能自己来。
None 设计师
空白时间太多了,为了打发时间,就捣鼓家里所有电器。
发现加湿器不但可以播放音乐,还能用于地灯;
房东留下的投影仪,每天晚上用它看学术论文;
床头像钢管一样的,其实是台灯;
后来养成了每天同一时间去公园跑步拍照的习惯;
竟然意外成了的哥发现公园里大树开花的人;
一个人生活,用玩味的空档来欣赏细致简约的美。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青春期的任务便是建立统一性。
也就是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做什么?
一个人独居的日子,是一段不断向内和向外探索自我的时光。
通过学校建立的常识体系,通过媒体传递的时事热点,通过身边万物的成长。
了解你的性格你的爱好你的优缺点,尝试不同的职业和角色。
来弄清楚你自己到底是谁?到底想要什么?到底适合做什么?
而目前中国,大多数人没有完成青春期这一任务。
中高考,让我们没有时间去探索。
于是到了大学甚至大学毕业后,才有时间和精力去建立自我的统一性,而这叫做「心里延缓补偿器。」
一个人也要好好生活,如何才能获得独处的能力?
1.不要害怕独处
拒绝独处,也就拒绝了练习独处的能力,认识到独处是人生的常态,并非你性格有缺憾;独处自有它与生俱来的力量。
2.不断练习
你可多做让你享受其中的独处活动,比如一个人跑步,或者待在被窝里,静静听歌,慢慢看书;又或者给自己准备一顿美味的晚饭。
3.寻找安抚
这个「安抚」的存在,可以是具体的人或物,也可以是想象中的乌托邦。
比如,我会把床当成安抚,垫了好几层棉被,铺上粉嫩的被单,床头放几本书,一副耳机。
疲倦一天,打开橘黄的台灯,懒洋洋躺在床上,边听歌边翻书,感觉特别满足。
4.善于利用网络。
网络可以当做一个建立联系的平台。离线可以保证高效率,在线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
也许微信微博等熟人圈子的建立,让人丧失真实感,但没关系,总会有一方净土,你可以真实地做自己。
比如,对我而言,这里,就是。
现在是2018.4.20.
这是少女匠陪你度过的第94个夜晚,
距离结局还有 906 个地球自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