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创造》有感(四)

《创造》有感(四)

作者: 读书写作羊十五 | 来源:发表于2018-04-10 21:57 被阅读24次

    持续写点心得感受,让缘分继续。

    (四)如何去看

    首先澄清这个标题中,“看”是主语,如何去,是出发对“看“的探究。或者这么说:这一章,作者在力图唤醒人们去认识到自己的“视而不见”,对明明白白呈现在眼前的事物的那种视若无睹的状态,选择性的关注和假装看不见,都是对创造的阻碍。这就好像,我们时常有一种感觉是:一夜之间花都开了,又一夜之间花都谢了,过程中的那些变化似乎从来不曾打动我们的感知神经。

    在科学研究领域,“看”而不见的现象,同样普遍。比如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罗宾•沃伦带着审慎的态度,在显微镜下看到了胃里的细菌,而这个发现与当时的教条“胃里没有细菌”因为“胃里有胃酸”是背道而驰的。他用两年的时间采集那些细菌样本,直到有个相信他的人出现。巴里•马歇尔,是一位当时刚被雇用的肠胃病学家,他需要一个研究项目。沃伦是一位病理学家,他不为病人看病,而是研究临床医生给他的样品。两个人开始了合作。他们发现,带有这种细菌的患者,90%都有胃溃疡,同时每个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都带有这种病菌。他们企图在实验室环境下培养这种细菌,却失败了。然而,这个失败并不是真的,因为基于一次对样品处理的延期的巧合,细菌用了更多的时间长了出来。他们于1984年就这一发现写了信给著名的《柳叶刀》杂志,但是杂志社的编辑却找不到任何同意此观点的审稿人,因为大家“都知道细菌不能生长在胃里”,认为该结论肯定是错的。当然,总是有一个神一般对新事物心存好奇的人的存在,他就是这个编辑本人,伊恩•门罗,他在一片反对声中出版了这封信,而这一举动意义深远。沃伦和马歇尔接着去证明幽门螺旋杆菌会引起溃疡,而其他人则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学会了利用抗生素来杀死幽门螺旋杆菌并治愈溃疡。2004年,沃伦和马歇尔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就像读到这里你的反应一样,作者也提出一个问题:在沃伦和马歇尔之前,其他医生都看不到这些细菌吗?只是他们幸运的正好看到了吗?答案是:不,他们绝对不是第一个看到这个细菌的人。但是,为什么只有他们俩认真了呢?这是因为心态和认知,沃伦说:“随着我的医药知识,然后是病理知识的增加,我发现‘已知的事实’,通常都有例外。”“我倾向于相信我的眼睛,而不是医学教科书或者医学界同仁”。那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往往,就有一叶障目的神奇功效。

    这种就发生在眼皮子底下却看不到的现象,称作“无意视盲”。对于这个解释,最佳定义是出自小说家道格拉斯•亚当斯:“一种我们看不见,或视而不见的东西,或我们的大脑不让我们看见的东西,原因是我们认为那是别人的问题。大脑将它剔除出去了,它就像是一个盲点,如果直接看向她,你将不会看见它,除非你非常确切的知道它到底是什么。它将依赖于人们看不见任何自己不想看见的、没有预见到或者是无法解释的东西的自然倾向。”

    从生理角度解读这件事情,就是视神经将信息传入大脑的过程中,先要到达大脑最远处的视觉皮层,然后视觉皮层再将信息传递给大脑的中心纹状体,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被压缩到原本在视网膜呈现的信息的三千分之一,而大脑的这些预处理过程,已经把那些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层层过滤掉了,而被过滤掉的,就是被认为不存在的。大脑的这个机制,是让我们得以正常的保护,也是让我们患上“无意视盲”的原因。

    对“显而易见的事实”的执着,是对我们的初心的最大破坏。这里的初心(shoshin),是初学者心态,是一位日本禅师铃木俊隆教学的本质。他把它简单描述成:在初学者的心里有着很多的可能性,但在专家的心灵中却没有多少可能性。需要初心的,不是初学者的心灵,而是特级大师的心灵。它是指一种超越专业技能的选择性与盲目性的注意力,一种注意到一切、不去主观臆断的注意力。“他去看见真正存在的东西,而不是看见我们心里想的东西”。

    而选择性关注的形式之一,就是范式。范式在一段时间内是稳定的,而且科学家们会继续努力证实范式所预测到的事情,但最终还是会出现意外。当越来越多的出现例外,那一范式就会陷入“危机”,比如“胃里不会有细菌”的教条。然后这一危机会持续,直到出现新的范式,然后,循环再次开始。

    “看见”和“去看”是不同的。眼睛到思想之间的界限,要多近有多近,要多远有多远。当我们把双眼选择性的关注到不同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将会很不同。人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可以决定“哪些是有意义的,哪些不是”。更多的时候,我们鲜少有意识调整我们“去看”的角度和意义,那种默认的自动自发状态,永远无法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从初学者心态到范式,看似对立,但其实在揭示一个重要的认知:专业技能的最后一步就是初学者心态的第一步:了解你的假设,知道你为什么作出这种假设,以及什么时候去暂停你的假设。

    面对这一切,还有一个概念,“信心”和“确定感”,在创造的路上影响着我们。“信心是信任自己。确定性是信任自己的观点。自信心是一座桥。确定感是一个路障”。为了生动描述这两个概念区别,作者用了记忆力的可靠程度,还有“12月21日世界末日”的信徒的例子,并且分析了确定感和现实感之间的差距,“失调”。当面对我们所知所感与我们相信的信念发生矛盾时,通常有两种做法:要么改变信念,使之与事实相符;要么改变事实,使之匹配我们的认知。一旦人们变得确定,就需要世界来和自己的认知保持一致。一个悲观的说法是:知道失调,并不能有效阻止它;一个好消息却是:我们可以对我们的“失调”失调。这很简单:欺骗是自己感到安慰,真相会伤害自己。当你感到有把握时,应该警惕。你正在受到确定感的侵扰。

    借用作者在本章的结束语做结束:

    “自信心是一种循环,而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它是一块必须每天得到强化的肌肉,一种通过忍受创造中的逆境而得到补充与增强的感觉。确定感是恒定的。自信心来了又走。

    将确定视为仇敌,与怀疑交上朋友。如果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你就可以改变任何事情。”

    《创造》有感(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创造》有感(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ko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