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查令十字街84号》,心中感慨不已,如果用作是读后感,感慨的内容又与这本书内容并无什么相关,题目也没敢做《XX…》读后感,仅仅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罢了。
看到书的尾端,除了一直以来给我的温暖,还带着遗憾。这些平凡的书信,并没有华丽的语言,让我逐字逐句慢慢读完,心却渐生柔软,即使是世界的两端,庆幸有文字为我们连线,未曾谋面,是遗憾,他们心灵交汇,又是另一种会面。
我除了最后遗憾于未能谋面,更多的却是羡慕的情愫,海莲对书的如痴如醉,科恩不辞辛苦的满足,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事事艰难,一切都是那么的珍贵,来之不易的书籍,来之不易的食物,来之不易的相聚和别离,正是这些来之不易,人们更加的感恩。
如今的我们呢?为什么而庆贺,又为什么而感到幸福?比之那些匮乏的年代,我们的物质丰富到可用富饶形容亦不足为过,单单说说书籍这一块,只要你愿意,想要的任何书籍都会片刻到你手中,分分钟能阅读到,没有了长久的期待,亦丧失得到后的惊喜与珍惜。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盛行,不管你是站着坐着或则躺着,甚至于闭上眼睛,都能读到你想读的书,而你想要了解的作者,从古至今的,安安静静的躺在百度里被别人注解,不用了解他的作品,亦了解他整个一生。
在我看来,海莲不会喜欢我们的时代,尽管被称之为最最幸福的二十一世纪,海莲不会感到幸福,至少在书籍方面的感官不会幸福,她是一个沉醉书籍中不可自拔的醉人,她喜欢旧书,被别人注解过工整的旧书,她可以通过前一个书主,了解他对于此书的见解,寻找那灵魂契合的一瞬间,这种乐趣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了解,可惜我不是了。我喜欢纸质的书籍,喜欢新书翻阅的那种书香,喜欢简洁的书面,喜欢干净的页面,也万万讨厌借书给别人,那种借出去后担忧的心情甚是恐怖,脑袋里一天到晚在想:会不会弄脏我的书页,会不会有折痕,这么久为什么还不还我之类的,所以我的书基本都是自己买来看,看的时候须洗净双手,找一个干净的地方,细细慢慢的读,读到细质美卷时往往不由自主的读出声来,有趣的情节反反复复回看,痴痴的傻笑,特别享受在春日的午后,阳光微微的斜洒进窗台,半个身子覆盖着金纱,轻轻柔柔,窗台上放几株绿植,什么都行,散发着泥土和青青的芬香,一个透明壶在不远的地方煮这水,滚滚的水冒着烟,还听得见翻滚的声音,感受着书中那奇特的幻想、那些惆怅、那绵绵的雨和被春风拂动的衣纱……,这便是我认知中最幸福的时光。
很惋惜当今的风光,没有如科恩那样的笔友,知己,我们习惯于电子通讯,在世界的各个地方,内容也极其短,直击重点没有了美的畅想,多想回到那个令人时常感恩的时代,不是十字街头,亦不是伦敦纽约小巷,可以闻着笔墨的芬芳,触着纸张的踏实,还有默默相守的对望,如果有酒有肉就更好了,即使没有,那也无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