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的她
85后,俨然过而立之年,姑且唤之为“君”。在研究生刚毕业后,被爸妈带回了江西的县城老家。作为家中的独女,父母一直难以放心让她一人独自生活在外地。
60后的她/他们
60后的父母。在集体计划经济年代,年轻时进工厂,在工厂恋爱成家,然后养育后代,一生安稳无忧。君能够读到研究生,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恩赐。60后父母的眼中,只有上了学的姑娘才能有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才有好婆家,才不会被夫家看不起而受气,做父母的才算尽到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这样,这个“安稳”才得到了传承。
父母说:
我女儿有着研究生学历,去考个公务员或者事业编是不成问题,清闲又体面的工作,门当户对配个好女婿,这才是有了尊严。父母脸上有光,夫家也会很满意。
君说:
我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为什么要听父母的命令回到小县城,完完全全担心自己是家中独女,父母老了需要人照顾,父母在,不远游。纵然在读书的时候,我的眼界已日益开阔,想在毕业的时候就飞去大城市过自己在外打拼的生活,努力的工作,认真的交朋友。我爱大城市的便利,大城市的文化生活,希望生活有更多的广度与张力,而非在那个小县城里,面对着熟悉的几张面孔,去应付各种局促不安的场面。我相信我的努力和诚意可以感动父母,我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我也希望他们可以理解我,支持我。
相亲了,永远的开始和永远的结局
父母张罗相亲的热情跟君的年龄永远成正比。君已经是不记得这是重复了多少次的场面,相亲见过了一面以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从开始的不好意思,到后面的麻木不仁,尴尬的应该不止是我吧,君想,对面那个男人应该也是无辜的。为此老两口没少埋怨女儿。
君满肚子委屈,总不能为了结婚生孩子就匆匆的选定一个人吧,毕竟婚姻不是儿戏,对结婚的两人甚至两个家庭的影响都非同小可,什么都可以退货,唯有孩子不能退货。父母却并不这么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年龄那么大了还不结婚,我的老脸往哪儿搁”,总之,什么话表达的贴切,就抛什么话出来,目的只有一个,为传宗接代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60后的她和他,为着好工作和赶快结婚的事情天天上演韩版连续剧。
尝试沟通,既使我沟了,也不通啊
君跟父母从小到大,亲子互动不算很多,她很想弥补心中的这个缺憾,每天特意留出工作后的时间陪父母看电视,或者特意陪父母吃饭。越是这样,父母越是觉得君应该抓住年龄的机会,好好的去完成人生的任务。每次吃饭,看电视成了父母上政治思想课的场地。不断催促与逼迫,她尝试解释,最后都变成了争执。激烈的时候,“女儿不听话”、“不孝顺”、“结婚晚了不好”伴随着祭出了落泪、哭泣。于是,君加班的时间越来越多了,君的工作也越来越忙了。父母也越来越焦虑。
不破不立,“破”“立”都是焦虑
父母对女儿早日成家结婚生子的期望,和君想找到那个“我”现实间不断的冲撞,似乎是面临着“破”、“立”两者之间艰难的人生选择。坚持自己或者成全父母,这是一个生死的问题。
君有时想,如果我的家庭条件差些,我没有读那么多的书,没有能力去考事业编什么的,是不是就不会遇到这个难题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女人要结婚、生了孩子才算是圆满的人生,才是满足了社会对女性“相夫教子”的要求,这跟有没有文化、学历高低好像没有直接的联系。
很显然,君想要通过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然后用现实来证明自己过得很好来说服父母他们想要的那种好,这是一条很艰难的路,也许这根本就行不通,也许也可以行得通。
也许,某一天,离开这小县城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