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俄版的官摄,在百老汇的大屏幕上放高清录制,不要太爽。很多场景都印象深刻,比如安娜第一次走出来那个惊艳的样子,以及里面演渥伦斯基的是一位亚裔演员,全员唱功爆裂。
因为官摄有近景,虽然有时候也拉远镜头,但是整体的空间感还是靠猜,这次好好地仔细感受了一下舞美,同样是用LED屏做布景,比《摇滚红与黑》精致很多,看出来俄方高标准严要求了,内容几乎是完全复刻了俄版,小姐姐们溜冰跳舞也超好看。
洪之光同学我恨你是块木头,美女投怀送抱也看不出什么意乱情迷的样子,仿佛是个出家人(没有那种世俗的欲望)。会芳大嗓撑得起来大女主的唱段,其他几位女性角色也都唱得不错。
阴郁的列车长也很出彩,像是法罗朱里面死神的角色一般,总是神出鬼没,但是提前让你感受到死亡的隐喻。
我记得罗胖讲过一个段子,别人问托尔斯泰为什么要把安娜写死,他说不是我写的,是她自己要死。
在这个故事的讲述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这种召唤。知乎上有书评/影评来讨论小说以及意大利2013版电影的一些细节,说安娜之死是对丑陋的逃避,对美的追求,想来确实是合理的。
她为了追求爱情抛弃了名誉、社会地位、孩子,甚至直接对丈夫说出”我爱他“这样的话,以世俗的观点来看确实是冲动,不理智的,但是也许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刻画这种品质的稀有而存在的吧,这种勇气让安娜这个形象深刻起来。
歌中唱到她的情感仿佛火焰,燃烧自己也燃烧周围的人。在舞台上,确实能够感受到那种灼热感。如果不是这样,一个人最终不会选择用死亡的方式来升华自己。
在歌剧院聆听花腔女高音的一段,全场的观众都入了迷,歌唱家的嗓音仿佛燃烧的镁块照亮整个空间,后面再听音乐剧唱法甚至感觉有些单薄了。而也恰恰是因为歌唱家的这一段唱词,原本被伤害和羞辱,深深蜷缩在椅子里的安娜似乎得到了启示,她终于明白何为”爱情和死亡一样强大“,最终以生命去践行它。
仿佛这就是尼采笔下的血与火,是按照普通人的日常逻辑难以理解的死亡美学,而作为艺术作品,它在舞台上闪闪发光。
PS:为了看音乐剧而需要狂啃的名著又多了一本,前一部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接下来还有俄版的基督山伯爵……跟毛子磕上了这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