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在三省交界的地方,所以我根本不在乎我是哪里人。这里的传奇故事,和血性男儿太多了。大江大河里流淌的都是他们的血液,他们或舍身报国,或教书育人,亦或是放浪形骸隐居深山。松桃,凤凰,花垣,秀山这四个锦绣一般的地名,却生出了一堆狂人,喝荤酒,说卵话。他们有诗人才子,也有达官显贵。那些传奇的人物都曾在此留下了脚步,可历史的狂风却将那些足迹一一吹散。
不变的是那一轮江上的明月,还有亘古绵延的山棱。我打马走过五溪边上,心中久久不能平复。长在河滩上的古树,在向我诉说着那些叫人遗忘了的往事。
民国初年,这里襟三江而带五湖,既蛮荒又前卫。
我想为他写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必多宏大,也不必多真实。就像是我写给他的一首诗,一首热烈的诗。黄昏中裹挟着黎明的清爽,纵马江湖,一日越三省。快意恩仇,演尽悲欢离合。
我从来不认为我是某一处的人,也许就是因为我长在这样一个地方。跨过去是重庆,跨过来是贵州,再跨过去就是湖南了。三省之地,各家方言。这一小块地方已然形成了局部文化和局部方言。
我们的方言跟任何一家省城都不一样,以至于我们超脱了地域的概念。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同样的文化,同样的习惯,连吊脚楼都是一模一样的。
只是此地汉苗土家杂居,多有冲突。苗人性格爽朗,连带汉人们都不那么拘谨了。这里的汉子喜欢直来直去,喜欢以酒会友,同时也喜欢诗书天下。是一种武人夹杂着文人的性格,我父亲便是这样的人。
他既能以拳脚留名草莽,又能教我诵读唐诗宋词。尤记得父亲教我的那首“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本是一首民族大融合的诗歌,北方的游牧民族和汉族相互了解学习。在我听来是多么的辽阔,豪迈。这首诗是我对此地的概括,也只有这五溪之地能让我有此感受。每每站在山头,举目四望,我都会想到这首诗。天似穹庐笼罩四方,漫山遍野牛羊成群,荷花稻子,麦田金黄。
这里似乎是个结合了北方和南方的奇怪组合体,既有南方的婉约又有北方的粗犷。所以造就了我们这既矛盾又统一的性格,拧巴但却爽快。
我们不断地迁徙,带着五溪之地人的那一股子蛮气走南闯北。曾国藩召集腊尔山区(凤凰、松桃、花垣、秀山一带)那些穷的烧虱子吃的子弟出山,说去打太平天国。江湖称他们为竿军,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人死卵朝天,不死过大年。
于是我的祖上跟随左宗棠闯到了新疆驱除列强,四地的青年有许多走进了十万大山,青山忠骨永无回家之日。
沈从文差点拿了若贝尔奖,茶峒是我母亲曾经走过的地方。杜心五在落云屯与人比武,走镖三省。蒋经国曾坐在我教室窗外的东山上砺学国立三中,朱镕基在花垣的国立八中,走进了新中国。酉阳的龙潭中学离我家也不过一百多里地,民国初年的三驾马车不知出了多少豪杰,多少热血青年。
我更愿意称呼我们这里为武陵大地,武陵多美的名字啊,没有界限。“不见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武陵的人啊,是见过桃花源的,即使没有见过那也该听那个“渔人”说过。陶渊明惦记着,唐伯虎羡慕过,可任谁不想找到这么一个地方呢。
如果真有那么一个地方,我想桃源里也没有不问世事的人。性格该当和我们一样,打架没怕过谁,论文章也没输过谁。赴国难,走江湖,上政坛,武陵人吃得咸看得淡。烟云浮事眼前过,唯有桃花源里酒肉香。鱼儿足斤两,暮归下肚肠。
我走在河滩上,撞见一条飞在空中的鱼。他悄悄告诉我,前面夹岸数十步有落英缤纷,也有豁然开朗的石缝。我信了,走上前去。嗨呀,原来扯卵谈的,穿出去只有个大凼凼,梦都给我黑醒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