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以《独木》之名创刊:这是一份特别的内容创业!

以《独木》之名创刊:这是一份特别的内容创业!

作者: 抓星星的小超 | 来源:发表于2020-10-12 11:22 被阅读0次

    我将开始自己的内容创业

    名为《独木》

    今天想和你聊聊做这件事的理由

    深圳,温暖的秋天,阳光倾洒桌前。

    这些日子我做自由撰稿,宅在一间小小的房间,许久没有出门。虽然如此,却总有故事发生,亲切的电话,真挚的邮件,可爱的留言,不忍释卷的书籍,这些都让生活明亮而不孤单。

    昨天一个朋友在电话中和我说:“真羡慕你,一定有很多人对你说过这句话吧。”

    我一愣,好像确实如此,从文章留言,到私信,电话,又或当面说起,这两个字总是会时不时出现:

    “羡慕”。

    羡慕什么呢,或许是因为我选择的生活吧。

    风吹窗帘,浅蓝的天空,手指在键盘轻点,一些小小的快乐,突然的幸福,满足和期待,在这样的独处和创作中悄悄发生,还常常因为某些精彩的想法和创意,兴奋到睡不着觉。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总归是值得庆幸的。

    这个时代,对大多数人来说,追求光鲜亮丽已司空见惯,但择己所爱却非常艰难,于是连贫穷如我都成为了被人羡慕的对象。

    那天,一个在国外某世界一流大学读博的朋友如释重负地给我打电话,说羡慕我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告诉我他煎熬许久,终于选择放弃了读博深造。

    我没觉得可惜,反而替他开心。因为我知道做出这种决定有多难,有多少人做着不喜欢的事,每天都是煎熬,但为了旁人眼中的光鲜亮丽,为了不辜负埋没成本,却选择将就,成了他人眼中的榜样,却丢了自己。

    毕业两年,我听到很多同龄人的消息,他们有的在大厂拿了体面的薪资,有的回到家乡岁月静好,国庆刚举行完婚礼,有的越努力越幸运,上了top级名校,有的汇入人山人海,过上了朝九晚五的日常……

    这些故事中,多少人活出了生命的灿烂,又有多少人被压入了惯性的车辙。

    毕业后走入社会,承担起责任,将梦想熄火,最终岁月静好泯然众人,这只是结果,那过程呢?

    我和很多人聊过,但说起真正想做的事,兴趣与热爱,大多数人根本不知从何说起,一下子沉默下来,像被问到了一个禁忌话题,最终只能摇头,说:“我好像没什么特别想做的事情。”又或者笑着说:“我就想学习,我就想赚钱。”

    于是我问他们,那些美到人们窒息的设计和摄影你不觉得很酷吗,那些奇思妙想创意不断的视频,那些满是惊喜能想到出一整个架空世界轮廓的小说,那些思想,那些共鸣,你没感觉吗?你不会有某个瞬间想成为他们吗?

    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想是想,可我不会,也没天赋……”

    我忽然有些难过,不应该是这样的,但这些却已成了常态。

    很多人在最灿烂的年纪,没有能让他热爱到废寝忘食去追逐的事,没能发现这个世界那些深邃的美好,等长大后偶然遇见惊艳,就只能卑微地退缩,觉得自己弱小,配不上,于是只在人群中鼓掌,从没去过舞台中央。

    从未积淀,自然不会有机会,没有机会,便断定自己在这方面不行,更不会开始积淀,如此恶性循环,很多人便没有特长,没有热爱,像工厂生产的标准物件,功能只是螺丝钉和消费,从无创造

    之所以陷入这样的境地,是思维,是认知,是视野,也是每天接触的这潜移默化的日常:

    一个少年,他18岁前是在应试教育的洗礼中度过,那是一个赤裸裸以分数衡量一切的价值体系,他没接触辽阔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只能被现实塑造,成绩顶尖还好,会受到诸多善意,在那狭小的世界,也能生出自信的光,甚至能有忙里偷闲的精神自由。但如果成绩一般,甚至更差,那压力和束缚便如影随形,又恰好是敏感的年纪,世界越小,心越容易颤动,对自己的苦闷无能为力,抑郁和挫折就随之而生,年少的骄傲被打散,便会将日子视作煎熬,把大学看成解放。

    而大学实际是怎样的,我不说,你应该也知道,越是自由,越依赖自律,中学还只是分数的差距,到大学却变成了选择的差异,不同选择宛若云泥。视野狭小又腼腆自卑的人到了这里,人云亦云地上上课,玩玩游戏,看看剧,时间很快就会过去,当他一无所有地临近毕业时,会发现别人已经走了那么远,于是着急,但自己又没方法,便只能求助,他人的建议往往只是标准的产品线:去工作吧,去考研吧,那个专业热门,那个工作好,以后赚钱多,去吧,去吧……

    求仁得仁,于是他过上标准化的生活,平凡而没有惊艳。

    当然,平凡也是一种选择,岁月静好没什么不好,但我还是忍不住会想:在那些人云亦云的日子,如果他们能换种走法,没那么多麻木与迷惘,或者多些心动和热血,这个世界会不会更加美好?

    《独木》这本刊物,或者说专栏,最初是公众号“独木鸟”的一个付费尝试,我不想一直靠为他人撰稿为生,我想写更多自己真正想向世界传达的东西,将一路走来在的经验分享,给更多人方向和力量。

    当然,这种尝试是否靠谱,连我自己都怀疑——这年头,务实逐利的人越来越多,又有多少人会真金白银地支持这样一个基于理想的内容创业?

    后来,直到我做青年创作社群“群鸟”和招募小助理时,我才渐渐感到,这件事情大概还是有一点价值和意义的。比如我意识到,十八到二十几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是最有希望成就惊艳,却又最可能因迷惘从众而坠入平庸的时候。

    他们的身体,情绪,心智都已趋于成熟,但成人的视野和经验积累却才刚刚开始,他们正在经历一些连自己都不明了的变化,心智和发展已经足以支撑他们进行大量的独立阅读和思考实践,但他们却还是习惯按部就班地跟在人群后,没有主动探索的想法。

    成人世界拉开序幕,他们所看到的,并非老师家长曾许诺的伊甸园,而是一个幽暗未明的森林。对这个世界,他们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多少会有梦想破灭的失望:象牙塔中怎么会有尔虞我诈,专心科研的教授怎会传出一堆负面新闻,韭菜和压榨的抱怨声怎么到处都是,大家这么努力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内卷好严重,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他们朦朦胧胧,像盲人摸象一般,用自己那点单薄到可怜的经验收集世界的碎片,然后给自己的世界观交出一张片面的答卷,但谁会告诉他们这张答卷有问题呢?谁来告诉他们这个世界光影交织,没有脸谱化的单纯好坏,更多的是复杂的博弈。

    以前,父母还关心他们的学习,嘘寒问暖,关注精神生活,生怕他们压力太大,但成年后,父母便松手了,以为一切都大功告成,接下来便是简单的大学生活,毕业后按部就班的工作,成家立业,再用不着操心了。更何况大多数父母和孩子早有了时代的代沟,想交心也无从交起。

    很多人身处孤独的境遇,却又无力自己承担,特立独行便被藏在了心里,合群合着合着,就和其他人没什么区别了

    我越来越意识到,在目前的教育环境里,一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被忽略了。比如理想和热爱,怎么学会去热爱一件和专业无关的事,又怎样将它滴水穿石地打磨,学会从中发现骄傲的惊喜,学会给生活创造不平凡的惊艳,学会积累主角光环的自信,让自己越走越远……

    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美国学者威廉·德雷谢维奇阐述了当代美国年轻人的“绵羊”式的精神状态:他们成功跨越了社会设置的障碍,取得高分和荣誉,成为精英,做着自认为该做的事,却从不停下问问:那是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为什么?

    只是众人都要,那我便也要,众人都抢,我便也抢。

    这太常见不过了,但从来如此,它便对吗?

    我的学生时代,常与书为伴,在图书馆经常一待就到闭馆,还独自去夜深的草地,看看星星,陪自己聊聊天,那时我会以《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润之或《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自喻,将生活的磨难进行故事化演绎,在我的故事里,有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因为不想变成别人那样,那别人做什么我为何要去模仿?

    那些迷惘的年轻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榜样吗?也会以一些故事主角自喻吗?我说的不是马云,马化腾,罗振宇,papi酱这些成功人士或网络红人,成为他们能够赢得名誉和财富,但如果只有这些,简直俗套到让人想打哈欠;我说的是那种,光是想到,就能生出信仰和惊艳,觉得人活一世,这样真是太酷了,油然而生发自内心的骄傲。

    如果有,他们真能鼓起勇气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吗?

    我看到很多人就像一棵棵小树苗,内心明明渴望有朝一日能遮天蔽日,但却总感觉自己太过渺小,于是只敢躲在树丛中,用别人的树荫给自己安全感,不断找更大的树给自己依附。但没有阳光和风吹雨淋他们又怎能成就古木苍天?

    鸟儿待笼里久了,就不会飞了,小象被铁链栓久了,长大都忘了挣脱,小树习惯了依附树林遮风挡雨,便不会意识到自己原可遮天蔽日。

    《独木》想试着给他们一点改变,我打算从这些方面入手:

    首先是阅读,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无论视频有多好看,游戏有多好玩,音频有多方便,但那些细腻的感情,缜密的思绪,豁然开朗的惊喜,以及密集的信息,仍在阅读中是最多的,它始终是智识之光,情感之源,怎样推崇都不为过。我不会推荐书单,而是想试着引导你爱上它,我会由浅入深地讲述怎样从反感到喜欢阅读,我会和你聊到自己读书时的快乐,一些恍然大悟的瞬间,一些拍案叫绝的惊艳,并与你分享那些细致到数万字的思维导图和笔记,与你讲述一些我超喜欢的思想和摘抄,颜如玉和黄金屋才不止说说而已,或许某个瞬间,你从书中获得的愉悦,悲伤,收获和感动,会像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将你的思绪洗涤澄澈,淋漓尽致。

    再比如说独处,到了这个年纪,脱离父母和熟悉的环境,不仅要与同伴交往,还要和社会接触,更多的陌生人,更多错综复杂的关系,人很容易在来回周旋中失去自我,我们的教育中也从未有过独处的教育,没有一门课告诉他们,独处并非孤独,形单影只不一定可耻,无需强迫自己合群,也没有人教他们在独处时如何处理情绪,怎样和人建立平等,真挚,持久的情谊,怎样写信,怎样在邮件中将自己的心情恰如其分地表达,让人宛若看见彩虹般的惊喜,如何化解一个人时的悲伤,失落和不安……

    又比如说意义,已成年的他们,即将面对人生意义的最大考验,年少的梦也许会被现实打个七零八落,经济的压力,现实的路径,想走的路走不通,想做的事做不了,妥协便随之而来,在这样的冲击下,是否还能保持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看清生活的真相却依然保持热爱?如果感觉不到意义,何来生命的力度?如果沉浸于厌世的阴郁,又怎有机会释放创造力,闯出独木成林的未来?

    这些只是《独木》的创作计划中小小的一部分,除了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我更想将自己在一些领域的经验用心写下,成为简单易懂可实操的体系,给后来人以学习和参照的机会。

    比如说自由撰稿,自媒体,计算机设计,网站搭建,口琴,文案创作,漫画设计,音频制作,软件技巧,知识管理,思维导图,心理学,创意写作……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和干货,我平日里在独木鸟只是轻描淡写一笔而过,但这次在《独木》的规划中,我会用心地将它们放在重要的位置。

    这个时代,无论你想从事哪个领域,这些技能都能给你带来极大的助力,它们有的能提供互联网和技术的便捷,成为让你事半功倍的放大器,有的涉及底层逻辑,能完善认知拓展视野,有的会增加灵感和思路,提升创造力,有的则能陶冶身心,让人忙里偷闲感到生活的乐趣。

    独木成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想将这些技能做成一篇又一篇用心的原创内容,由浅入深,说与你听。我不想复制一个自己,但这些领域确实是我曾热爱并花了不少时间去实践和研究的,它们或多或少相互交织,潜移默化塑造了现在的我,应该会对你有所启迪。

    不知你是否记得我曾在公众号“独木鸟”的介绍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这个嘈杂的世界,信息过载的时代,我想为你勾勒出另一种前行的模样,让你眼里有光,心中有暖,理想不再坠落。我希望能提供现实的另一套解决方案,让你在维持本心的同时,也能让你在社会上有独木成林的底气,而不陷于窘迫。我想赠你轻盈,也予你力量,给你方法,也予你参照,助你邂逅真挚的伙伴和奇妙的故事,陪你并肩作战。

    刚才说的那些技能,就是我所能提供的 “现实的另一套解决方案”,它们看似南辕北辙,有些杂乱无章,但就像天空的星辰,连点成线,便能绘出美丽的星座,甚至只触类旁通也会有所收获。

    在我的设想中,《独木》如果有封面,应该是一棵小树,独自面对茫茫旷野,世界静默无语,远方吹来狂风,天边的暴雨蓄势待发,空气闷热。

    这是一个年轻人走出人群独自一人面对广阔世界的感受:好奇,兴奋,有一点不安,一点孤独,甚至还有些害怕,但更多的却是焦躁和迫不及待——世界那么大,还有那么多神奇,你没见识过,还有那么多情感,你没经历过,还有那么多未知的,等着你去探索。

    以梦为马,自会有轻盈坦荡,独木成林,又曾怕路远水长。我并不担心这件事自己能否做到,也不去忧虑读者会有多少。

    此时此刻,我只想来到那些独木面前,指着上头阴云密布的天空,告诉他们,他们的人生远不止眼前的这一刻,他们是岁月的流光,时间的生命,是未来让人惊艳的遮天蔽日。

    独木之时,成林之势

    这是《独木》

    《独木》的计划

    独木的进展,会在独木鸟中持续更新,尽请期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独木》之名创刊:这是一份特别的内容创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pyu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