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有一面名为“Erised”(厄里斯)的魔镜。“Erised”是J.K. Rolling自创的⼀个单词,这个单词倒过来拼写的话是“desire”(欲望)。所以,the Mirror of Erised(厄里斯魔镜)即the mirror of Desire(欲望之镜)。
哈利在镜子里看到了从未谋面的家人,在电影里是父母,在书中是更大的一家子。他一度以为父亲留给他的隐形斗篷是用来每天来这面镜子前报到的。直到过了几天,邓布利多来到镜子前和他聊了两句。
“它使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内心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渴望。你从没有见过你的家人,所以就看见他们站在你的周围。罗恩·韦斯莱一直在他的几个哥哥面前相形见绌,所以他看见自己独自站着,是他们中间最出色的。然而,这面镜子既不能教给我们知识,也不能告诉我们实情。人们在它面前虚度时日,为他们所看见的东西而痴迷,甚至被逼得发疯,因为他们不知道镜子里的一切是否真实,是否可能实现。”
其实无论站在镜子前的人是不是真的在乎镜子里的一切真实与否,在镜子里,都是已经实现的。
“先生——邓布利多教授?我可以问你一句话吗?”
“那还用说,你刚才就这么做了。”邓布利多笑了,“不过,你还可以再问我一个问题。”
“你照镜子的时候,看见了什么?”
“我?我看见自己拿着一双厚厚的羊毛袜。”
哈利睁大了眼睛。
“袜子永远不够穿,”邓布利多说,“圣诞节来了又去,我一双袜子也没有收到。人们坚持要送书给我。”
在我得知“羊毛袜”在英国隐喻亲情之前,我把这个回答当作邓布利多的一句玩笑和调侃。他是诚实的,对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坦诚,却一点也不沉重。
人们的渴望是如何萌芽并生长的?来自嫉妒或艳羡、好奇或臆想?无论如何,我相信人们所渴望之物无法超越个人的认知,哪怕只是想象中的事物,也会有一个锚,扎在我们认知的土壤里。
所以,当迷茫的人在这面镜子前会看到什么,当一个人最渴望的是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的时候,这个人会在镜子里看见自己正站在这面魔镜前吧?因为镜子在你的脑海中搜寻不到任何,缺只发现了“你需要镜子的提示”这一件事。
不由得在想,现实中是不是也有厄里斯魔镜的同类产品,使人们不自觉地沉迷、流连忘返、驻足不前不愿离去。当然,这像极了“网瘾”。无所谓是不是对现实有所不满,抑或是选择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的场所,厄里斯魔镜和各种充斥在网络上的爽文,角色扮演游戏一样,让人找到了渴望得到满足的方式,这种方式便宜且易得。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我们想通过厄里斯魔镜来逃避现实,但这面镜子却是世界的一部分。存在即合理,不是么?就像过往以来各种伟大的发明:火药、网络、数字货币,所有这些技术的革新都只是一种工具,工具本身是没有善恶的,好坏都来自于掌握并使用工具的“人”。
所以厄里斯魔镜并不诱人沉沦,而是被自甘沉沦的人找到了而已。我希望魔镜不应被藏起来,它应该放在某个十字路口,供路人随意观赏。若是有人驻足太久,没关系,一定会有后面排队的人骂骂咧咧地把他赶走的。
“Erised stra ehru oyt ube cafru oyt on wohsi.” --> "I show not your face but your hearts desire"
最后,这面镜子的意义就刻在边框上,如果你自己也是一面镜子,那你就能直接读懂面前的镜像。
2022-Jun-15 上海33°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