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练习第17篇# 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来讨论“时间”这个话题真是特别巧合,也特别合适。告别了2017年,来到了2018年,这是时间的一个不小的跨度,当然,只是对于人类来说。昨天晚上重新开始系统地学习大历史,从BBC的纪录片《Wonders of the Universe》第一集Destiny开始,恰好,这一集是在探讨“时间箭头”,即为什么我们是从现在迈向未来,而不是反着来?今天早上听书,刚好听到《为什么时光飞逝》。所以说很是巧合 —— 最近学习的东西似乎莫名地就自发起来集中谈论“时间”这个话题。
那时间到底是什么?它是真实的现实,还是只是人类大脑自我产生的假象?人类为什么有时候觉得时光飞逝,而有时候又觉得时间过的很慢?
首先,时间的确真实存在,或者说,至少有一个时间箭头,万事万物都在循着这个箭头的方向发展。比如,最常见的,人类是由最初的胚胎发育成小婴儿,再到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死去,而不是倒着来。所以《本杰明巴顿奇事》只能是魔幻电影;花儿是从一个花骨朵绽放成一朵花,而不是由一朵花缩成一个花骨朵;没有人居住的房屋会慢慢破败,沾满灰尘,最后完全荒芜,被沙占领。这也揭示了宇宙的最终状态 —— “熵”,即万事万物最终会达到无序状态。包括在我们看来无限巨大的宇宙也是如此。
人类之所以会觉得时间有快慢,是和负责记忆功能的杏仁体有关 —— 如果记忆特别鲜活,那么在回忆时,人脑就会误以为这些丰富的细节是慢镜头,所以这其实是记忆的假象。
当然,经过科学的研究还表明人脑对当下的记录有0.08秒的时间差。≤0.08秒,大脑会认为这是同时发生的,就会协调身体与环境互动;但如果>0.08秒,大脑就会认为这是前后发生的,就会去寻找因果性,便于为下一次做出预判。
大脑会这样处理,是因为虽然经过了百万年的进化,但人脑最适应的仍然是狩猎采集生活,这既要求对周围环境做出迅速判断,也需要对行为的结果做出预判。当然,这是进化到现在的结果,并不清楚几百万年以后的大脑会进化成什么样。
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时间进行研究之后,对时间的解读最后还是会回到哲学领域来 —— 毕竟对真实存在且无法改变的东西,人类只能适应,但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类可以思考我们能做什么?甚至思考做什么最有意义,怎样做最好?有个老段子这样说:每一个门卫处的保安都会问人类的那三个终极问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虽然极有可能探寻一辈子都找不到自己的那个答案,但是探索本身就富有极大的意义。
最近说到时间的话题,越来越容易想起中学时候要求背诵的课文: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时光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以前年纪轻的时候,不懂得其中的真谛,现在却越来越感同身受。
用时:49分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