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梦中的故乡

梦中的故乡

作者: 陌上客_ab87 | 来源:发表于2018-04-14 13:23 被阅读0次

    涝池

    春天了,猛然间想起了故乡的涝池,也可以称之为水塘。涝池在村子中心地带,离家不过百米。涝池四周高,中间低,颇像一口铁锅。小时候,涝池关乎着村民的生存大计。那清澈见底的水,默默哺育着整个村庄。白天的涝池是喧嚣的,一道道波浪,不时的在前来打水的人们面前荡漾开来,惊起池边栖息的小鸟;夜晚的涝池时迷人的,天上的月光,静静的将影子投射在水面上,像一位梳妆打扮的姑娘顾影自怜,周围的蛙声此起彼伏,似开着一场盛大的交响乐。那时,大大的涝池便是我们的天堂,儿时有关的乐趣似乎都围绕它展开,夏天可以钓鱼,冬天能够溜冰,似乎所有的欢声笑语都揉进了那粼粼的波光中。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故乡的涝池,就像一个朴实的母亲,默默无悔地养育着自己的子孙,并把这种精神灌输给村里的每一个男人、女人、老人和小孩,并在他们的骨血里日夜作响。后来,故乡通上了自来水,涝池的作用渐渐不显现了,它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者,苟延残喘着。直到最后,涝池快要干涸的那几天,水中的鱼睁着大大的眼睛,望着这群兴高采烈捕捞的人们,绝望的扭动着身子……涝池到底什么时间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的,没人能想得起来。至于涝池曾经带来的恩泽,谁都懒得去想了。只有那龟裂的池低,诉说着沧桑深处的无常……

    故乡总共有两类山,一类是高不可攀的大山,如祁连山,终年皑皑白雪,望而生畏。一类是只有一百米不到的土丘或石头山,之所以也称之为山,或许是乡民们与它更亲近的缘故吧。因为地处西北,天然的干旱少雨,故乡的山没有高大的树木。只有一些低矮不知名的杂草。但即便这样,也养育了故乡的祖祖辈辈。俗话说,靠山吃山。故乡的山出一种特殊野菜,当地称之为沙葱。长不过一寸,粗不过牙签,味道略微辛辣。每到夏秋时节,村民便赶着羊群进山放牧,羊群便吃它得以存活,又因含着丰富的营养成分,羊儿吃下它后,肉质特别鲜嫩,毫无羊膻之气,在十里八乡都闻名遐迩。农闲之余,村民也会进山采摘,用盐腌制,十几天之后,便成为一道可口的下饭菜,美味至极。

    后来离开家乡,在外漂泊,也曾走访过许多的大山名川,但没来由的总会想起故乡那貌不起眼的山。故乡的山,虽不俊秀,但却实在,自己有什么就拿出什么,绝不藏私;虽不巍峨,但却善良,任凭来来往往的人们在它头顶攀登,绝无怨言。它就像一位忠厚的长者,默默的护佑着山下的村民,它见证了人老八辈的寻梦旅程,也见证了村民的悲欢离合。它守望着村民从小到大,再到生老病死,最终回到它的怀抱之中。

    芨芨草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随处可见芨芨草,无论是茫茫戈壁还是良田沃土的地埂沟坎间。只要有少许土壤,无论盐碱沙粒,它准能落地生根。在青黄不接的春天,芨芨草早早发芽、出苗,使久在樊笼中的牲畜们品尝到久违了的鲜嫩无比的茎叶。在寒风呼啸,雪花飘舞,草木枝枯叶落之际,它又结束了它短暂的一生,只留结实硬朗的躯干根根傲立向上,恰似刺入苍穹的一把把利剑,抵御着过往严寒风沙。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勤劳手巧的村民们在雨雪天不干农活时,用早已拔好的芨芨草编织成席子铺在火炕上,隔土保暖;编织成粮囤子、车圈笆、背筐、提篮、储存运送生产生活物资;扎成扫帚、笤帚,清洁院落环境等等。在那个年月,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芨芨草,在不知不觉中帮助无数缺衣少食的贫寒之家度过了生产生活中的一道道难关。

    有人说芨芨草命贱,无论在多恶劣的环境下都能生根发芽。可我觉得它更像一位君子,虽没有松柏之高洁,竹子之俊美,但就凭着这份不惧严寒酷暑,扎根于西北这片荒凉的大地上,默默奉献自己的精神,难道不也是一种高贵吗?

    故乡的酒,没有南方的清淡绵香,有的只是一股子浓烈醇厚。酒的度数极高,一口下去仿佛吞了一块火炭,从咽喉一路烫到肠胃,酒劲直冲脑袋,那一刻灵魂似乎都被这杯酒撞出了窍,余味的干辣,不由得让人频频咂舌……

    故乡人喝酒爱划拳,逢酒必划,或慷慨激昂像吼秦腔,或抑扬顿挫似说快板……将日常的吉祥祝福和规矩礼仪融于酒词之中,什么一心敬,哥俩好,三星照,四季财……从一到十,都有不同的称呼和含义。划拳的两人仿佛战场上的将军,用计谋和口才,舌战酒场,直划的脸红脖子粗,青筋直蹦,一片喧闹,开心不已。一圈下来,仿佛看完了一场群口相声,其乐融融,宾主尽欢。比起某些地区虚情假意的敬酒,默默拨拉身前的菜。我更爱故乡这种直爽的饮酒方式,有趣,洒脱,纵有再大的心事和疲惫,在这一刻,也会随着响彻九霄的划拳声,飘向远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梦中的故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qcl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