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渔
凡事有果必有因,没有人生下来就是恶的,大都是在后天的环境与经历当中渐渐被影响和改变的。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但是这种天赋能否被有效的激发,这就要看每个人生来所处的环境以及后来所处的环境与经历的人和事。
环境对于每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外在表面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在这个环境当中所接受的教育和理念。
我个人并不提倡固定式的思维教育,因为固定式的思维教育会让被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受限,在思考的时候过于单一,看待问题会变得偏执,缺乏逻辑,容易被洗脑。
我更加提倡引导式的思维教育,让被教育者养成非常强的独立思考能力,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这样的被教育者,他们的思维逻辑会非常强,看待问题就不会那么偏执,有理有据的得出结论,从而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曾写过,曾国藩当初在成立湘军之后,他之所以没有得到一个比较高的职位,就是因为他伤害了太多人的利益,他内心的正义感过于强烈。
后来曾国藩为什么又改变了呢?原因就在于他开始静下心来思考,遇事先从自身找问题,如果自己没有发现,那就询问自己的好友,因为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自己看不到的缺点,但是那些经常与你接触的人是能够看到的。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曾国藩的未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清除太平天国以后,由于湘军实力过于庞大,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开始没有安全感了,于是他们就想办法削弱湘军的实力,让他们内部产生矛盾。
那时候左宗棠和曾国藩的关系就已经没那么好了,之前他们关系好是因为曾国藩曾经帮助过左宗棠,但由于左宗棠这个人出生豪门,他看不上曾国藩这个乡巴佬,于是就忘恩负义,所以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就抓住了这一点,暗地里挑拨左宗棠和曾国藩,希望他们之前的关系愈演愈烈。
曾国藩在看清这件事以后,由于他读过不少史书,所以他知道,这个时候倘若想要全身而退,就需要削弱自身的实力,于是他让自己的弟弟曾国荃罢官,然后又遣散了上万名湘军,让朝廷看到了他的忠诚,因此反而得到了慈禧太后和恭亲王的信任。
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够看到曾国藩思维方式的改变,他看待与思考问题不再是只关注自身,而是能够考虑到关乎对方的点上了,这就是所谓的多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曾国藩的与众不同还体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他观察到所谓的洋人并不是不可理喻的,他们实际上是有原则的,整体上起码比太平天国要好。
上学时我们学习的历史知识是说,清朝时期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烧杀抢掠,火烧圆明园,耳濡目染让我们对西方人产生了潜在的恨。
但实际上,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当时的西方人只是烧了圆明园,却没有烧其他的建筑呢?这个问题可能你从来都没有想过,也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你。
原因就在于,圆明园只是皇帝的住所,它是没有政治含义的,而紫禁城、太庙和天坛等等,他们都没有动。
太平天国的结局是早已被预料的,因为他们想要否定中国的文化,引入西方文化,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当时的西方人并没有,他们之所以来到中国,为的其实就是做生意,他们想要增加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而不是想要统治这个国家,以及干涉这个国家的内政。
后来之所以爆发了战争,因为西方人崇尚的是平等,而那时候的清政府是高高在上的,倘若换成现在,你会接受被别人指鼻子瞪眼让你干什么就得干什么的那种感觉吗?所以这样看来,西方人也是被清政府惹得没办法。
曾国藩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过去他也以为西方人都是恶魔,但后来他发现那时候的西方人还是非常诚信的,例如太平天国的领袖向李鸿章投降以后,李鸿章答应不杀他们,但是后来李鸿章违背承诺还是把他们杀了,当时有位西方人叫戈登,他就非常不理解,甚至非常愤怒,意思是你咋能不讲诚信呢?
《曾国藩传》读到这里,我想到了中国的发展,如果当时西方人没有来到中国,没有那些所谓的不平等条约的诞生,你我可能还在进行跪拜之礼,现在的中国可能要往后倒退至少几十年。
如今的中国为什么会如此的强大?或许要感谢那时候西方文明的冲击,正因如此,中国才能够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实现飞速发展。
再想想我们现在所处的教育环境,为什么中国教育会被很多人诟病?原因就在于它缺乏逻辑性,总是在断章取义,只讲好的,不告诉你不好的,就更别提还告诉你为什么了,完全像是存在缺陷的洗脑教育,让被教育者的思想过于正义。
你知道为什么很多大学生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会接受不了吗?
因为直到大学毕业都没有人告诉过他们什么是现实,现实为什么是这样的。
所以在步入社会以后,只是经历了小小的挫折,他们的内心就会支离破碎。
然而这些我们无法左右,对于我们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首先要认清,然后以正确的方式去教育下一代。
有句话说得好: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仅仅指望学校教育?那就像小沈阳的裤子,太容易跑偏了。
— end —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夜渔识读】
网友评论